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不少农村兴起了庄户剧团。在孙家集街道南王村就有这样一个“剧团”,与其他庄户剧团不同,南王村剧团的“团员”多是从城里回到农村老家的退休人员。他们个个身怀技“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们相聚在农家院里,从最初的自娱自乐、以“艺”会友,逐渐成为村庄及周边群众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南王村的农家院,也成了村民们的“文化院”。
9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南王村,还未进院门,就听见一处农家院里传出阵阵戏曲声。记者看到,在院门口,闻声赶来看节目的村民已经坐满整个门楼,几十平方米的院子就像是一个舞台,“台上”票友唱得卖力,“台下”村民看得入迷,一片热闹欢乐景象。“只要我在家,院子开着门,来玩得人就少不了,一周里最少五天‘闲不住’。”王增禄是院子的主家,也是“剧团”的组织者,起初,他也没想到自己的院子会成为现在的“文化院”,“大家伙儿都很高兴,因为一定程度上圆了大家的音乐梦。”
67岁的王增禄,退休前是一名中小学文化课教师。2001年,因腰椎间盘突出,不能长时间站讲台,学校便安排他转型当了音乐老师,这样站累了可以坐下歇一歇。没承想,积极上进的他顺利转型,一干就是十多年。2015年,他退休在家,一次与两三个朋友在家里闲聊,期间聊到音乐,他起意大家唱了一段《小白杨》,大家唱得起劲,后来,唱歌成为他们相聚时的“主旋律”。慢慢地,受到歌声的吸引,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走进小院,加入他们的队伍,有的喜欢歌唱,有的擅长伴奏,每天小院里都热闹不断。
“我和增禄曾在一起共事,他是‘专业’出身,比我们都在行。我比较爱好戏曲,现在大家都退休了,不谋而合,就‘唱’到了一块。”李汝桐是“文化院”里出了名的“好嗓子”。退休后,他一直生活在老家岳寺李村,离南王村不远,每天没事的时候就往“文化院”里跑,“唱一唱,心情舒畅,身体也能得到锻炼。”李兰芳是后期加入的“团员”,她笑言:“以前很爱唱,但是没有场所、没有好友,现在终于找到了‘队伍’和‘组织’。而且,王增禄懂乐理,又能拉二胡,跟着他们,我也学到了很多。”
“孩子们都住在城里,老家就我们老俩,院子里热闹些更有生气。”妻子董秀美十分支持王增禄的爱好,而且在丈夫的鼓励下,她也学唱起吕剧,“这把年纪了,还能有机会跟着学习唱戏,是生活里的一种幸福。”
“大家伙儿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长,比如有的人嗓音好,有的人节奏拿捏准,有的人会编剧本……如今,大家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各自技艺都有了很大提高,演出的节目种类也丰富了很多。”王增禄告诉记者,剧团已经发展了二三十名骨干成员,他们表演的节目从《小白杨》等流行歌曲,扩展到京剧、吕剧,还有舞蹈和小品等。而且,剧团在村庄周边也有了名气,一些门店开业还会邀请他们上门演出,这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一种鼓励和认可。
王增禄表示,他会把“文化院”一直办下去,办得更大、更好、更有品质,并带动本村和周边更多戏曲爱好者用更精彩的演出,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付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