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奋力拼经济 实干赢未来丨污水治理的“寿光样板”

污水处理设施是城市污水的“净化器”。去年6月份,投资4.6亿元的寿光西城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全国县级市第一座日处理量5万方规模的准三类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到地表水三类水的标准,尾水通过20公里的管网引入弥河上游,作为补充水源,满足弥河生态用水。污水处理厂怎么处理污水的?污水由浊变清经历了哪些奇妙之旅?近日,记者到西城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探访。

工艺先进 出水标准更高

没有脏乱的环境,没有污水的臭味,没有设备的轰鸣。记者来到西城污水处理厂,干净、有序的环境是第一印象。厂区里的初沉池、生化池、二沉池等都加了盖,旁边装有臭气处理装置,整个污水处理环节都不会产生臭味。“我们在传统AAO污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臭氧催化氧化+活性焦吸附’深度处理工艺,利用臭氧分子的强氧化性和活性焦的强吸附能力,进一步将水中不可生化的COD进行降解,确保出水COD稳定控制在20mg/L以内。工艺先进,所以出水标准高。”西城污水处理厂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后,记者来到污水处理厂西侧的污水处理整体设备处,近距离感受它“减污”的能力。污水处理厂的粗格栅,是污水进厂的第一道关口。格栅能将污水中的较大杂物留在此处,通过栅渣输送机归集至指定位置,为后续污水处理扫清障碍。初沉池和二次沉淀池等接续进行沉淀,并进入化学处理程序。经过层层处理,达到地表水标准之后,才能进行外排。

一滴水里能看到什么?在西城污水处理厂做水质检测工作的李丛安看到的是一个微生物的世界。

“在镜检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鞭毛虫、钟虫,通过观察鞭毛虫、钟虫的生长状态及数量来判定水体是否正常。如果生长不好,或数量稀少,就要在接下来的工艺中进行调整。”李丛安说。

李丛安观察到的微生物,就“藏”在污水处理厂的一体化处理设备里。寿光市西部片区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流入这里,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微生物也从中获取养分,降解有害物质。要想水质达标,就要照顾好微生物,技术人员根据镜检结果综合分析,实时对活性污泥池的13项指标测量调整,让微生物有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经过微生物生化处理后,污泥沉淀,每天5万吨的生活污水在这里得到净化,清澈透明的水体经过排水口流入弥河。

“原来我们收集的生活污水处理标准相对较低,现在经过在线检测设备,实时检测达标之后,直接排入弥河,可以作为弥河的生态补水。”污水变清流,小小一滴水走完了它的变身之旅。水质的改变,有效改善了寿光境内弥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为应对未来城市发展,充分利用水资源提供了强力保障。

智慧运作 污水处理更规范

“组长,你来中间泵看一下,液位显示升高。”监控员董明华在中控室发现中间提升泵池液位升高,他马上打电话给班组长去现场查看,并开启备用设备,避免污水外溢的问题。

董明华所在中控室,就是该厂的智慧运营管理平台。工作人员通过智能大屏,可以实时查看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情况和各项数据。三维可视化系统可以以第一/第三人称视角进行沉浸式漫游、查询构筑物静态参数、设备仪表的实时运行状态与监测数据、调取视频监控实时画面,实现了污水处理厂生产过程全流程监控、静态参数与动态数据的及时反馈与历史数据的查询、视频监控信息的采集、设备运行状态与三维动画效果的联动、报警信息定位、厂内浏览漫游等功能,让污水处理智能化变成现实。

为了提升污水处理的运行管理水平、降低生产能耗和运行成本,西城污水处理厂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深度结合了自主研发的智慧水务管理平台,使日常运营更加细致、规范、高效。

“智慧管理平台不但可以满足污水厂生产运营的常规管理需求,而且更加注重对生产过程的动态控制,主要依托平台两个功能模块实现。”董明华一边给记者展示平台功能一边介绍,污水厂配备了高精度的三维可视化动态模型,通过该模型可实时了解相关构筑物、仪表、设备参数以及关键工艺段的实时生产监控画面,这样一来,不仅是现场技术人员,集团的技术专家也可以远程指导生产,使生产运行更有保障。

“污水厂已经实现对生产主要反应器的精准控制,重点核心在于主要指标的过程控制。通过高精度的仪表以及可靠的分析模型,可以持续不断地指导生产,实现自动化优化生产的控制过程,在确保稳定达标的过程中,降低生产运行成本。”董明华表示。

“我们按照国家、省、市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关要求,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努力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治水目标。”寿光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寿光共有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8座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