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追梦人·一线故事丨“80后”农场主朱玲:当好“农创客” 带好致富头

binary_middle.jpg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返乡创业的热潮中,成为一个个“农创客”,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家乡百姓增收致富,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崭新力量。“80后”朱玲就是这样一位时代弄潮儿。

“这边大棚种的是火龙果,正处于开花阶段,再有一个月就可以上市了,到时候你们可以过来采摘。”日前,记者来到古城街道多农生态农场时,农场主朱玲一边介绍农场,一边察看大棚果蔬的生长情况,言语间流露出一种阳光、豁达的气质。常年扎根田间,穿梭在果蔬大棚里,让朱玲更多了一份质朴和坚韧。“农业前景广阔,农村大有可为。”回乡创业,朱玲从未后悔。

投身农业  决定扎根农村种果蔬

朱玲从小生活在农村,自然淳朴的田园气息不仅滋养了她的内心,也让她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情怀。“大学毕业后我就结婚了,婆家一直做农资生意,所以我跟丈夫也想趁年轻闯一闯。”朱玲说,成立农业公司后,他们不仅在寿光建了示范基地,还经常到外地建设大棚,开展各种农业项目合作。

2012年,朱玲跟丈夫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60亩土地。之后,全家总动员,开始调理土壤、建温室大棚……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就花了大半年时间,农场雏形初现。“我们在农场的大棚里试种草莓西红柿、奶油黄瓜、葡萄、火龙果等果蔬品种,做好源头把控,确保所有果蔬绿色天然、健康安全。”对于农场的定位,朱玲有着明晰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试种的目的就是筛选出适应当地气候、抗病性好、产量稳定、口感好的种植品种。

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朱玲格外严谨,每个管理环节都亲力亲为。她每天早晨6点起床,一天内除了吃饭时间,她都泡在大棚里来回巡看:把控温湿度,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摘枝蘸花……每一个环节她都做得特别仔细。

提起管理技巧时,朱玲也打开了“话匣子”:“在施肥方面,我们优先使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在防治虫害方面,我们采用‘以虫治虫’的方式。同时,我会通过咨询专家、外出观摩等方式,主动学习先进技术,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试验,最大限度地做到科学种植、绿色种植。”

探索前行  凸显乡村振兴新活力

凭着不服输的劲头,朱玲的农场迎来了一次次的丰收。而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前行,她在基地管理、栽培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农场里,我们选择优良品种种植,将果蔬的质量、口感放在首位。品种试种成功后,再在其他农业基地进行推广。”朱玲介绍,如今,他们将多农生态农场作为示范基地,进一步延伸“农业版图”,目前已在东营、临沂等地推行“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向农户配发种子化肥、提供种植技术指导、负责产品市场销售等方式,确保了农产品的品质,保障了当地农户的收益。

“我希望通过农场,让人们感受原生态农村风情,体验纯天然采摘乐趣,品味无公害绿色果蔬。”近年来,朱玲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分享着自己的创业故事,将农场里的趣事拍成短视频展示给全国各地的网友。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取经”。

对于今后的运作模式,朱玲有着自己的想法。她表示,未来将主打“农旅融合休闲农业”这一主题,依托寿光自然优美的乡野风光、舒适怡然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民俗文化,打造集观赏、采摘、休闲于一体的休闲采摘型农场,有效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和菜农发家致富。

在寿光,像朱玲这样返乡当“农创客”的还有很多。他们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了生机,为周围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事业,还扛起了更大的社会责任;他们线上线下互动,将乡村旅游和农业采摘相结合,让乡村旅游从乡村观光转向乡村生活、从简单化转向特色化、精品化,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锦上添花”,同时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活力。(寿光市融媒体中心首席记者 郑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