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丨洛城街道屯西村:让移风易俗为乡村治理注入文明力量

寿光融媒讯(记者 孙欣)时代新风吹遍菜乡大地。近年来,洛城街道屯西村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育楼道文化、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化活动等,倡导和谐家风、文明乡风、节俭民风,让移风易俗落到实处。

小楼道“走”出和谐民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是关键。在洛城街道屯西村,村民刚搬进楼房时,由于个别村民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经常是楼道杂物堆积、墙上“小广告”频现,不仅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还影响居民出行。

针对治理难题,屯西村“两委”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引导群众自我约束、互相监督。2015年交付新房钥匙时,村委同步发放了《屯西村村规民约》《物业管理制度》。2022年,又充分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做法,健全修订了本村的村规民约和物业管理办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及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等正能量元素融入其中,激发广大村民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使乡风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提高村民文明素养,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自2020年开始,村“两委”每季度评选3至5个“红旗楼道”,由于数量较少,起到的示范引领作用有限。后来,村“两委”经过走访调研,决定扩大评选范围,从40个楼道中评选30个“红旗楼道”,并将破坏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和乱停乱放等纳入“一票否决”事项。通过表扬大多数、鞭策极少数的方法,楼道里的住户自觉凝聚成一个整体,因为谁也不想在评比中“扯后腿”。如今,村内已形成了户户讲文明、人人守规矩的新风尚。

丰富文化“养”出文明乡风

“只要有空,我就会来这里与老伙计们下下棋、练练太极,累了还可以在按摩椅上放松一下,没想到老了还能享受这样丰富的文化服务,很满足。”在屯西村,活动中心的“常客”傅文山的一席话说出了众多屯西村村民的心声。

近年来,屯西村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增加,村“两委”问需于民,进一步扩容村民活动场所,实现了文化有阵地、娱乐有设施、健身有场所、活动有保障,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不断为村民的幸福“加餐”。

2016年开始,屯西村正式开放老年活动中心,配套建设了健身按摩、图书阅览、音乐厅、舞蹈瑜伽、书法影视、棋牌娱乐等12个功能区,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学习等全方位服务。除了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外,村“两委”还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文艺演出等公益活动,让活动室真正成为老年人交流、娱乐、健身的好去处。“今年村里还举办了‘七一’晚会,村里有很多文艺队伍,准备了十七八个节目,效果很棒!”屯西村村民李凤莲笑着说。

针对群众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屯西村还重点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青少年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物业管理中心、警务助理协调中心“六大中心”,让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享所有服务”。特别是2000平方米的地下活动中心,让村民连连称赞。他们不仅可以在这里跳广场舞,还可以办婚宴、办会议。一个活动中心,实现了多种用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我们用文化丰富心灵、陶冶情操,让大家在充满文化味儿的村子里过得更舒心、更开心。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文化服务群众新模式、新路径,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树立文明家风,让文明乡风融入群众心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说。

屯西村的变化是寿光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寿光通过抓机制、定标准、促转变、兴文化,在城乡地区打出一套“文明组合拳”,让崇德向善、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吹散”陈规旧习,推动城乡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让文明新风飘进千家万户、扎根百姓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