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袁萍)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扎根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先后在多个镇街医院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她一直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不断提高业务能力;31年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她始终铭记“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数十年如一日,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忠实履行着一名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她叫袁素玲,50岁,寿光市精神卫生中心主管护师,现工作于古城街道北洛村卫生室。
情系乡村 扎根离百姓最近的地方
1992年卫校毕业后,袁素玲主动放弃留城的机会,到原道口医院当了一名医生。自此,白天手提药箱,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防病治病;晚上挑灯夜战,苦读经典、求师取经,成为她一天的常态。
一位病人浑身起满了片状的荨麻疹,呼吸急促,可当时医院的设备有限,袁素玲赶紧先给对方脱敏,后又帮着转院,因处理及时得当,病人脱离了危险;同小区的一位老人经常无故晕倒,其子女向她求助,凭着多年的从医经验,她初步判断老人低血糖的可能性较大,后上门帮老人测了血糖,确如当初判断,她对症下药,让老人及时康复,至今老人见了她仍满是感激……类似情况,31年的从医路上袁素玲不知遇到过多少,每次她都是竭尽所能,为病人排忧解难。
“作为一名党员医生,凡事理应冲锋在前,平等对待每一位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袁素玲表示,责任心是对医生最基本的要求,精湛的专业技能才是根本。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她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同时,积极进行临床实践,积累丰富经验。遇到疑难杂症,她也从不放弃,或翻阅资料到处查找相关病例治疗方法,或请教有经验的老医生、老专家。正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她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多次参与疑难病症的救治。
2014年,袁素玲到古城街道北洛村卫生室工作,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近百平方米的临街诊所,诊室、药房、库房、输液室等一应俱全。在这里,她既是医生又是护士,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不少,半夜出诊的现象也很普遍,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小孩儿只要一个电话,不管几点,她总能及时赶到。
疫情防控期间,作为一名党员,袁素玲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到各社区参加核酸检测工作。期间,她利用一切机会向群众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传播健康生活理念,与社区人员一起,为群众共筑起一道道安全防护屏障,用心守护着群众身心健康。
“她人好、和气,我们都信任她。”“袁大夫医术高超,有个头疼脑热的我们都是来这里。”“不论什么时候找她就医,一个电话保准很快就到。”……说起袁素玲,村民们纷纷点赞。
袁素玲的好,大家都记在心里。平日里,经常有村民将新鲜的蔬菜瓜果送到诊所,有时是几样水果,有时是一把青菜,有时甚至是刚出锅的包子……村民们用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心中的感激。
医德为先 竭尽所能守护群众健康
“大姨,又到了咱这一季度查体的时间了,明天带着身份证来卫生室查体吧……”记者见到袁素玲时,她正忙着整理健康档案,挨个通知到查体时间的居民前去查体。诊所内,不时有人来拿药看病,她和同事分工合作,一上午下来,几乎忙得脚不沾地。
“天天这个样,习惯了!”擦一下额头密密麻麻的汗珠,袁素玲介绍,诊所管理着北洛村和周边流动人口共计1000多人的健康档案,其中高血压患者156人,糖尿病患者52人,65岁以上老人180人。“高血压患者每季度免费查一次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季度免费查一次血糖,65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查一次体。到了时间,就得电话通知他们来检查,对于行动不便的,我们还会上门服务。”说起辖区百姓的健康,她如数家珍。
为确保健康档案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袁素玲经常入户走访、采集信息,有时干脆上门为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查体。“每个季度都来给我们老两口测血糖、量血压。这不,前两天我发烧,一个电话袁大夫又来了,上门打针送药,服务非常周到。”说话的是北洛村村民岳延祥。今年74岁的他患糖尿病多年,还有脑血栓后遗症,加上老伴儿行动不便,袁素玲就成了老两口的“家庭医生”,不仅定期上门为其查体,还经常送医送药。
谈及近年来乡村的就医变化,袁素玲略显骄傲地表示:“村民的好多就医习惯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原来动不动就要求打针输液,现在则变得更加理性;村民对疾病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知道很多疾病是可以早期预防的。”
一直以来,奉献成为袁素玲的日常习惯。她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不定期进社区、进企业等开展义诊活动。同时,多次带着礼品、药品回访一些家庭贫困的患者,义务为一些老模范、老军人查体并进行健康指导,用医术和爱心守护着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