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文家街道面食手艺人桑洪娟:用巧手把财富和幸福“揉进”花饽饽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和面、揉面、蒸饽饽……晨光熹微中,在文家街道第一茶城的一处面食手工坊,花饽饽手艺人桑洪娟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说,有客人订了当天的生日鲜花饽饽,还有客人订了福寿饽饽,她得早起来才能将这些花饽饽制作完成,按时交到客人手中。

几年来,这位“85后”手艺人靠着勤奋、坚持、创新,做火了“指尖-舌尖-心尖”的面食产品,不仅“蒸”出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还传承了古老面艺,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发展“舌尖”上的产业。

苦练“指尖技艺” 事业“蒸蒸日上”

“我的母亲喜欢做面食,我小时候就喜欢在一旁跟着她学,让她教捏面人。”桑洪娟说,耳濡目染下,她对蒸花饽饽有种与生俱来的热爱。机缘巧合下,她后来认识了高密一位做花饽饽的师傅,并专门去拜师学艺。因为痴迷和热爱,桑洪娟上手很快,在学习过程中,她还将蔬菜元素、现代理念等融入其中,不断推陈出新,为这门传统手艺注入了“新鲜活力”。

2019年,桑洪娟的面食手工坊开业,这让她有了新的目标和动力。“每个作品从构思到成型,需经过揉、搓、挤、压、团、挑、按等多个步骤。区别于常见的采用未发酵面团和颜料制作花饽饽,我用的是发酵面团和各种天然果蔬,经过果蔬榨汁、和面、造型、醒发、蒸制、组装、打包等一系列工序,靠纯手工制作出精美的‘花样饽饽’。”桑洪娟边和面边介绍说,做花饽饽跟蒸馒头、做单饼是有区别的,每一步都有规范教程,还有很多创新手法和技艺,制作的过程更像是在做艺术品。有时为了做出一个新样式、新品类,她要反复制作几十次。而正是这样苦练“指尖技艺”的经历和耐力,让她收获了“蒸蒸日上”的事业。

记者注意到,制作过程中,她时而捏面、时而剪面,十个指头宛如跳舞般舞动,其精湛的制作手艺令人称绝。说话间,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做好了。

又经过了三四个小时,一束生日鲜花饽饽、一个福寿花饽饽“中式蛋糕”完成。整个花饽饽色彩艳丽、形态雍容、造型逼真、构思绝妙,让人眼前一亮。

“你好,我订的花饽饽做好了吗?”客户李先生来取蛋糕时高兴地说,这样一束“鲜花”不仅好看,而且好吃,更重要的是比真的鲜花实惠,过年、过节、结婚等仪式上选用这样的花饽饽,会特别喜庆。

“为了保持花饽饽的口感,我们通常会用保鲜膜包裹一下,这样即使在炎炎夏日,花饽饽也不会变干变硬,回家食用时嚼之有劲、醇厚绵长。”这几年,桑洪娟累计创制了几十种基础样式的花饽饽。她说,针对部分客户的个性化蛋糕需求,她还推出了“蛋糕定制”服务。

除了做花饽饽外,桑洪娟还做着单饼、枣糕、烧烤小饼等面食。“今天起得不算早,旺季的话一般4点多就得起床,最晚忙到晚上11点多。”桑洪娟说,平时都是她跟丈夫两人在面食手工坊忙碌,为了提升自己的眼界、丰富面食创作素材,她还经常到各地参加面食展会。如今,面食手工坊有着固定的餐馆、酒店订单客源,还有一批老顾客不时定做花饽饽,她已成了小有名气的面食师傅。

发展“指尖经济” 壮大“舌尖产业”

“一袋成本一百多元的面粉,经过巧妙的加工制作,从中可获得不错的经济收益。我们只要肯学肯干,就能用灵巧的双手把财富、幸福和未来‘揉捏’到一个个小小的花饽饽中,蒸出一番大产业。”桑洪娟说,现在有很多做花饽饽的面食师傅,每位都有自己的制作风格和特点,这也要求她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为了传承推广花饽饽传统制作工艺,她会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平台进行宣传,将制作的短视频作品上传到网络,与全国各地的面食师傅和粉丝沟通交流。近年来,她还受邀参加过“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高密小麦文化节”、“庆丰收迎小康”潍坊农品品牌暨消费扶贫展等活动,为弘扬民间面艺文化、传承民间面艺技术贡献着力量。

“只要肯于学习,善于创新,花饽饽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桑洪娟不仅打理着面食手工坊,还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学员的方式推广这项传统技艺。对于“指尖经济”的发展,她有着长远的打算,她说,这项技艺可以为部分农村女性提供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在带动普通家庭发家致富的同时,还可以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面上多彩世界,手中万物乾坤。“饽饽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所以一定能做出大文章。”桑洪娟表示,如今,从小麦种植、面粉加工到花饽饽生产,各级党委政府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扶持跨界、跨区域合作,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她也希望在做好面艺技术传承的同时,做大面食手工坊,进一步拓展“舌尖上的产业”,带动更多人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