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追梦人·一线故事丨王增刚:坚守匠心技艺 书写牙医风范

寿光融媒讯(记者孙欣)颌面方寸地,皓齿注匠心。在寿光,有这样一名口腔医生,从满腔热血的学子,到有口皆碑的口腔名医,他用一套细致的“绣花功夫”,为许多口腔疾病患者解除病痛,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备受病患好评。他就是寿光王增刚口腔诊所负责人王增刚。

今年49岁的王增刚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毕业后留在广东工作,期间获得在职口腔医学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职称。2003年回到寿光,开办了一家口腔诊所。

爱我所学 精我所事

学生时代的王增刚,是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又是一个不安分的“刺儿头”。他曾经把化学老师的“宝贝”实验箱在自习课上搞成了“爆炸装置”,并成功起爆;还“发现”黄河入海口在不同朝代不同,整得一位老师为此“泡”了半个月图书馆才解释明白。

高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王增刚考入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班内的同学都是各个省的“学霸”,他深知唯有不断学习,方能走得更远。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相关知识,本科毕业后,又通过继续深造,取得在职口腔医学硕士学位。

“自小,在学习之外,我还对绘画、雕刻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会用石头、木头雕刻一些小玩意儿,所以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口腔专业,我学得也算得心应手。”在学习和实践中,他很快熟练地掌握了牙种植、牙列不齐矫正、复杂智齿拔除等口腔疑难杂症处理。参加工作后不久,王增刚把父母还有姥姥都接去广东生活,但由于老人们无法适应南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待了不久便想返回家乡。2003年,为了照顾老人,他没有过多考虑,放弃优越的工作也跟着回到寿光。而那时候,他已经成为广东省委领导保健小组成员、广东省政府招标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回乡后,29岁的王增刚开起了口腔诊所。“开办诊所的过程并没想象中顺利,首先面临的就是先进设备购买困难。”为此,他委托广东的同学、朋友帮忙从广东或者香港购买设备,然后运到寿光。虽然设备成本比较高,但他没有犹豫,“要保证牙齿治疗效果,这些设备都是必要的开销,一分钱都不能省。”

丹心一片 勇于实践

对很多人来说,口腔医疗往往跟“拔牙、补牙”画等号,近年来,随着消费观念及医疗技术的升级,口腔医疗技术由简单的拔牙、补牙、镶牙等,升级为数字化美学修复、牙周疾病防治等。怀着对口腔事业的满腔热爱,王增刚从未停止对行业前沿技术的创新追求。20多年来,他每年都要外出,与国内外优秀同行交流探讨最新的口腔医疗技术。学无止境的知识积累,也使他的业务能力更上一层楼。

在缺牙修复方面,王增刚早早应用了自体牙移植、种植牙等技术。“自体牙移植是指当病患有不能保留的磨牙,就可以通过自体牙移植技术,让替补的天然智齿代替即将失去的牙齿,继续发挥其功能。”他说,智齿是口腔牙齿的最佳“替补队员”,自体牙移植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为饱受缺牙煎熬的病患带来了健康的“福音”。“为了让孩子接受自体牙移植,我们跑了很多诊所,要么治疗价格高,要么孩子‘受罪多’,没想到问题被王大夫轻松解决了,真的太感谢了!”离开前,患者家长赵新梅激动地说。

记者看到,在王增刚的诊所内,除了基本的口腔医疗设备、数码CT,还有口腔显微镜、牙椅旁3D打印机、口腔无痛电子麻醉注射仪等先进的检验和治疗设备。为了确保诊所内环境、器械消杀效果,他还配备了3台脉动灭菌机、空气净化机等专业消毒设备。“消毒灭菌,要从保护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保护患者。”

多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王增刚还邀请自己的大学同学,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主任医师、临床博士后导师许跃定期来诊所坐诊,并为患者提供远程会诊。

践行宗旨 奉献社会

“作为一名口腔医生,不仅要有一双技术精湛的巧手,还要有一颗关爱病患的仁心。”业余时间里,王增刚不忘到社区、街头宣传口腔卫生保健常识,到各中小学校开展口腔科普知识讲座,一系列公益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前几年抗洪救灾期间,王增刚呼吁业内的同行、好友积极捐款,为菜农们送去价值几万元的抽水机、喷雾器等设备,解了菜农的燃眉之急。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请缨,担当疫情防控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抗击疫情,保护群众健康安全。

良医有情解病,神术无声除疾。在口腔医疗领域耕耘多年,虽然辛苦,但王增刚感到很欣慰,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用医者仁心的博大情怀,用心用情服务每一位患者;他用高超的医疗技术,赢得患者的认可与尊重。“我们会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口腔医疗服务。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会让更多的患者摆脱口腔疾病的烦恼。”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