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丨化龙镇务本村隋会强:发展智慧农田 赋能现代农业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郑小菲)“以前种地得看老天爷的脸色,没雨,麦子缺水;雨大,担心积水。如今,从智能监测小麦‘四情’到无人拖拉机‘驰骋’田野,‘硬核’科技让‘三夏’生产充满魅力。偌大的田地里除了大型机械,仅有几个人干活。地里有智能化设备,用机械化操作,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48岁的隋会强是化龙镇务本村人,不仅种植着一定规模的胡萝卜,还承包了400亩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他说,从农业生产的田间作业方式到机械耕种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无不贯穿其中。现在,智慧农业系统为他们提供了农田精准气象、病虫害预警、线上农事管理等服务,让种田从“靠天吃饭”变为“知天而作”。

转行

从收购胡萝卜到种植胡萝卜

化龙镇是中国胡萝卜第一镇。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品牌逐渐打响,这里已形成胡萝卜种植、加工、销售、出口的完整链条。“原来我从事收购胡萝卜的生意,经常与种植户打交道,对胡萝卜的种植、管理等环节都非常了解。”隋会强表示,最初种地主要靠人工,非常辛苦,而后来“智能化”农业设备的发展让他看到了新希望。2016年,他不再从事胡萝卜收购行业,转而回村种地。

“现在种地比原来轻松多了,我主要种植胡萝卜、小麦等,平时靠机械化设备,农忙时会雇人来地里帮忙。”在隋会强的玉米地里,玉米苗刚过膝盖,烈日下,只见自动化喷灌与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在田间运转,却不见农户在田间忙碌的身影。跟随隋会强来到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间,智慧农业农事操作尽在眨眼之间。只见他轻触控制按键,顿时,水肥一体化设备停止了工作。他说:“现在种地基本上靠自动化、智能化,我们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灌溉与施肥任务。”

“喷灌设备可以随时拆卸,不影响耕作,水肥一体化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实现了灌溉与施肥同步进行。”隋会强指着水肥一体化设备向记者介绍,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通过水肥精准调控技术实现大田管理,省时省力、节水节肥、节本增收,蹚出了水肥管理的新路子。而这只是农业智能化、数字化的一小部分,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播种机、无人机、收割机等设备作为农业器具,与传统设备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应用和发展,提升着现代农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极大改变了农业种植方式,让农民操作更轻松、生产效益更高。

发展

从小规模种植到大范围包地

“除了在务本村、和平村承包着土地外,我还在青州、淄博、滨州等地承包了400亩土地,种着胡萝卜、水果萝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隋会强表示,智慧农田的发展解放了双手,他积极转变思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粮食、蔬菜复种模式,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进一步增加收入。

“过去靠经验种田,现在‘用数据说话’。”隋会强告诉记者,根据玉米、萝卜等作物生长周期的不同特点,利用智能化设备能对虫情、苗情、墒情、灾情等进行识别监测,经大数据分析后,为作物的施肥、灌溉提供科学指导。

“和平村的地6月底种玉米,青州的地7月下旬就要种胡萝卜,一年到头,我基本上不闲着。”从在务本村、和平村承包30亩地,到如今走出潍坊到外地承包土地,隋会强巧妙地利用了不同粮食、蔬菜的生长周期,让每块地都能种出最合时节的好作物。他表示,不同作物每年的长势、价格不同,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种植,可以避免因时间、地域等问题造成的收入不均,保障了种地的稳定收入。

隋会强不禁感慨,父辈都是靠种田养家糊口,没想到现在能靠种田致富。“如今流行‘农业订单化’,我们种出来的小麦、玉米、胡萝卜等,不用自己忙活。到了‘点儿’,就有人上门来收割、运输、销售,很多环节不需要亲力亲为,这让我们大规模种田轻松了许多,也高效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