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弥水新语|家长的暑假“作业”

寿光融媒讯 “早晨不起,晚上不睡,盯着手机真陶醉,一说学习就没劲”……说起放假在家的孩子,赵女士的话里透着不满和无奈。这并非个案,假期里不少学生家长都有类似的“痛”感。话不同频,行难同向,家长、孩子都觉得委曲、拧巴。虽然每个家庭、孩子的情况不一样,但毋庸置疑的是,家长应该直面问题,承担起教育责任,至少要做好以下三道暑假“作业”。

一是言传“作业”。木不钻不透,理不说不明。假期里,孩子们少了老师的呵护管理,这就需要家长及时跟进,多跟孩子沟通交流,为他们打好“预防针”,装好“护栏”。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说话讲理,少说或不说气话、过头话。尤其不能自以为是,粗暴强制。对孩子的“呛人话”“偏见话”,家长若报之以“吼”“蹦”,只会加大分歧矛盾。应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交流、探讨,慢慢地让他们了解时代、个人、社会的联系以及一些人生道理。

二是身教“作业”。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镜子。孩子的问题,不少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投射。为此,家长必须自觉管好自己,当好孩子的榜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的尊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试想一下,自己整天攥着手机不放,却要求孩子放下手机、不玩游戏,孩子心里会服气吗?自己不读书上进,失去学习的热忱,却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孩子会“信教奉行”吗?要求孩子完成的,家长首先应该做到,否则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三是察心“作业”。所谓察心,就是家长要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笔者曾看过一个节目:女孩上学时受到同学排挤,情绪低落,无人诉说。一天,心灰意冷的她让妈妈拥抱一下。万幸的是,虽然感到意外,妈妈还是答应了。就是这温暖的一抱,打消了孩子的轻生念头,那女孩泪流满面的镜头让人感慨万千。孩子年龄小,心理尚不成熟,就像一棵幼苗,很容易被风雨摧折。面对孩子柔脆而微妙的内心,家长应多加关爱,让他们懂得,这世界纵有诸多不如意,但依然有爱有阳光,有无数美好值得期待。

野蛮其体魂,文明其精神。孩子的成长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精雕细琢,长期努力。对家长来说,言传、身教、察心不仅仅是暑假“作业”,更是长期功课,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因为家庭是孩子的根,唯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果实饱满。

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