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桑宏香)挑选、高温漂烫、冷冻加工……7月20日,在羊口镇五居委王光军的黄须菜加工车间内,工人们将一筐筐黄须菜有序挑选后,发往客户手中。这个寿北野生的黄须菜,经过深加工后,成为沿海一带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黄须菜又名碱蓬,纯天然野生,属藜科草本植物,又名盐地碱蓬、皇席菜,主要分布在寿光北部盐碱滩涂一带,素有盐碱地“翡翠珊瑚”的雅称。据《本草纲目拾遗》介绍,它咸凉无毒,有清热、消积的功用“。在缺粮的年代,黄须菜解决了不少人的温饱问题,老一辈称它是‘救命菜’,因此寿北一带对黄须菜有一种特殊感情。”王光军表示,黄须菜因其营养和药用价值高且味道鲜美,成了餐桌上的一道佳肴,市场需求量不少。
因为王光军经营着一家旅游公司,认识了来自各地的游客,不少人在品尝过寿北的黄须菜后,都会念念不忘,经常让他邮寄黄须菜。需求的人群多了,王光军发现了黄须菜的商机。“黄须菜有季节性,在生产旺季把黄须菜加工一下,可以确保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黄须菜。”王光军的想法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
“在老百姓眼里,黄须菜不仅是一道美景,它还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过去人们把碱蓬烧成灰,提成碱,用此和成的面非常筋道,特别是用碱蓬种子不但可榨油,且可下锅炒,香气四溢。”王光军说,春夏季节,盐碱滩涂上一蓬蓬一簇簇的黄须菜,叶嫩多汁青翠,附近村民结伴而行,沿着小清河一带,采摘新鲜的黄须菜,产量低时一斤收购价4元左右;产量高时,一斤收购价也在1元左右,收益可观,村民采摘的积极性很高。
“目前一天能销售2000斤左右,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王光军说,为了将黄须菜做成品牌,他正筹备成立合作社,注册商标,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等模式,让更多人品尝到黄须菜的美味,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