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竹迷”画家苗西群

寿光融媒讯(记者杨晓菡)“一纸石竹清亦幽,迎风沐雨有来由。不求人赞颜容好,傲雪凌霜度春秋。”田柳镇57岁的书画爱好者苗西群喜欢把竹子与人生感悟融合在一起创作,因而获得了“竹迷”的称号。他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退休多年来,他除了潜心作画,还在默默关注着社会公益事业。

自幼爱好画竹

作品多次获奖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圣城街的苗西群画室时,只见墙上挂满了绘画作品,其中大部分是竹子。说起竹子与国画,他侃侃而谈。

苗西群自幼痴迷画画,参加工作后,他又恰巧负责单位宣传任务,所以在业余时间经常学习书画知识。从理论到实践,他一次次深层次地感悟绘画的精髓。经过多年的学习与锤炼,如今他已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郑板桥书画院副院长兼山东省分院院长、中国美术家画院院士。几十年来,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地展出并获奖,入选了多部大型画集。2014年12月,他被中国老龄工业发展基金会、中国慈孝总会、中国老年报授予“慈善书画艺术家”称号。

艺无止境,是苗西群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画竹最难之处不在于像不像,而在于要画出它的气势,竹子要挺拔向上、苍劲有力。”记者注意到,墙上的“竹子”笔墨浓淡相间,境界清旷,富有层次感,呈现出清静幽远的神韵,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着这些竹子,我似乎能听到飒飒风声和铮铮竹鸣,感受到一股凛凛正气。”他说。

2014年,苗西群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画社,时常聚三五友人交流技艺。一次偶然的机会,友人告诉他,可以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参与交流学习。此后,他便常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时常录制视频传授绘画技艺。期间,中国郑板桥书画院院长刘灿喜通过快手平台与他结识。经过长时间的画技交流,双方决定于2023年2月在郑板桥纪念馆设立中国郑板桥书画院山东分院,由苗西群任院长。

苗西群说,为了观察竹子的不同形态,他曾无数次深入竹林,研究竹子的生长规律与特点,仔细捕捉竹子的形态美和意象美。创作时,他又将个人所悟融于前贤画竹的理论之中,不断琢磨、摹写,钟笔趣、求气韵、画骨气、表真心,力求达到“我融于竹,竹融于我”的境界。

热心公益事业

爱心播洒万家

“人正心就正,心正笔就正。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与自己的信念联系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做好,一定能够成功。”苗西群说,他不仅爱赏竹、爱画竹,还想通过作品传播竹子那种不屈不挠、傲立风霜的特有精神。

“书如其人,画如其人”,此话用到苗西群身上再贴切不过。了解他的人都说,苗西群的作品栩栩如生,画风凝练亲和,他的书画就像其人一样,给人感觉儒雅、质朴、宽仁。他对亲朋好友平易温和,对登门求画求字的人始终有求必应,所以被朋友戏称为“市中隐者”。

“我还有一家画室开在潍坊十笏园郑板桥纪念馆内,许多作品在那边展出。”苗西群告诉记者,每周他都会去潍坊的画室呆几天,现场作画并向游客介绍作品,有时也会组织游客们现场作画,“我想把对书画的理解,对竹子的理解,传播给更多人。”

苗西群还经常和画友们组织公益活动。“前不久,我们带着各自的作品去了一所学校,向学生讲解国画的含义,并现场教授学生一些基础画法。看到学生们对画作很感兴趣,并能提笔描绘国画,我们很有成就感。”此外,他还经常到外地参加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组织的“书画进万家”活动,通过直播的形式现场作画、公开义卖。“书画义卖的价格都不高。我参加这类公益活动,就是想通过直播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国画创作过程,让国画走进更多老百姓的家中。活动结束后,我经常捐献义卖一半的销售额,助力公益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