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听“老人”说“新”变化|老面火烧师傅黄龙涛:手艺三代传承美味承载记忆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郑小菲)“火烧一定要现打现吃,趁热吃。”7月28日中午,位于石马路的东关林记火烧店内,店主黄龙涛正忙着打火烧,看到记者,他随手递上一个刚出炉、略带点焦脆的小包酥。轻轻咬上一口,热乎乎的酥香味便从这火烧中窜出来,烫舌头,却也忍不住地嚼,又酥又脆、酥香四溢。

夏日炎炎,不大的火烧店里更是“热气腾腾”,记者在里面待了不到5分钟就汗流浃背。黄龙涛感慨,春秋的温度对他来说最舒服,屋里守着个烧煤的火炉,温度比外面要高近10℃。如今暑气逼人,风扇吹着也感觉不到凉快。“前几天连续高温,我差点中暑。”他笑着说,因为经常有老顾客来找,他尽量不关门。土炉子不大,一次做不了那么多,忙的时候顾客们要等很久,但是他们还都愿意等。“很多老主顾从幼童吃到中年,从青年吃到退休。西关有个老顾客,他最早来吃火烧的时候还上小学,现在他孩子都上大学了。”黄龙涛自豪地说。

外祖父研制

因火烧享誉整个寿光县城

时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做火烧的手艺是跟姥爷学的,他16岁就跟着一名河南师傅学打火烧,后来回到寿光,这种土炉子烤的老面火烧就是他研制的。”黄龙涛出生于1962年,是上口镇黄家河口村人,在他六七岁的时候第一次吃姥爷用土炉子烤的老面肉火烧。他说,那是他第一次吃到那么美味的食物,也是那个记忆让他坚持将姥爷的手艺传承下来。

“我姥爷是圣城街道东关人,叫林家齐,当年他做的火烧可是享誉整个寿光县城。上世纪70年代,他在城关供销社张建桥大众饭店打火烧时,经常有青岛、济南、淄博、潍坊等地到寿光的客人来捎带姥爷打的火烧。”黄龙涛回忆道。

“做土炉火烧,行话讲究‘三分打七分看’,什么时候进炉,什么时候出炉,没有几年的实践,是摸不出门道的。”黄龙涛说,这也是土炉火烧的魅力所在,姥爷当年打火烧就有专门的烧炉子师傅,两人搭档多年,烤出来的火烧是当地一绝。

黄龙涛介绍,想做出好吃的火烧可不容易,先说烤火烧用的煤,需要自制,三分之一土、三分之二煤,这样火候才好掌握,烤出的火烧也恰到好处;再说和面,冬天、夏天和面用水的温度就不同,搞不好面就发酸了。旋饼大角离不开八角调味,看看黄龙涛买的八角,颗粒整齐完整,个大饱满。上好的八角需上炉烤到七成熟后研磨成末,这样做出的旋饼大角才外脆里软、香气扑鼻。“人们习惯把旋饼大角叫角子火烧,作为寿光的传统面食,现在很多店铺可制作,虽模样差不多,但口感不一,差别就在于制作的过程。”黄龙涛告诉记者,老面火烧的制作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找“手感”,这样才能做出有儿时味道的土炉子火烧。

父辈接力

市区最多时有五家“林记火烧”

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我的父亲、舅舅、姨妈都跟我姥爷学过这门手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区最多时有五家‘林记火烧’,都是姥爷的传人开的。”黄龙涛回忆。

黄龙涛1981年高中毕业,跟着姥爷学做火烧。学成之后,他和父亲一起做火烧,然后跟妹妹们一起赶集卖,远的到侯镇、上口一带,近的到寒桥、寿光大集。“每天早上2点起床做一箱子火烧,5点多带到大集卖,用布盖着的火烧又香又脆,一上午都不会变软,不等散集就全卖光了。”说起当年赶集卖火烧的事,黄龙涛兴奋得手舞足蹈。1987年,黄龙涛在市区租了个店面卖火烧,生意非常好。

“那时候年轻,起早贪黑,一天能用上五六袋面粉,一个月光糖就能用100公斤。”在黄龙涛的火烧店里,通常可以买到旋饼大角、大包酥糖火烧、肉火烧、菜火烧等四五种口味的火烧,但他学到的火烧做法可不止这几种。盘瓤火烧、小包酥火烧……这些都是黄龙涛的拿手活。“十几个种类的火烧我都会做,但是这些做法工序繁琐,我忙不过来,已经很少做了。”黄龙涛说。

40多年坚守

只希望老手艺传承下去

时间:如今

“我61岁了,儿子明确表示不做火烧,过去亲戚们有做火烧的,后来也纷纷转行了,现在就只剩我一家了。”黄龙涛说,现在火烧店遍地开花,用电炉烤既快还看着干净,而纯手工烤火烧耗体力费时间,一天下来又累又热,年轻人几乎没人愿意学。

2004年,黄龙涛的火烧店迁到了石马路,至今快20年了,门面很小,就一间房子,但顾客络绎不绝。“现在来店里买火烧的基本都是老顾客了,也有不少外地顾客慕名而来,这让我特别欣慰。”黄龙涛表示,近年来,因要回老家照顾老人,他的火烧店经常干俩月休一个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流量。好在有老顾客坚持到他店里买火烧,他休店时也会在门口挂个牌子或者通过微信朋友圈“下个通知”。

“前几天,有位在潍坊工作的顾客来店里买了100个火烧,他是营里镇人,82岁的老母亲之前就经常吃我姥爷打的火烧,知道我还在坚持打火烧,他只要回寿光就会来买火烧。”黄龙涛说,老顾客们对林记火烧的那份挂念和情怀,也让他坚持传承这个老手艺,他希望能有年轻人来学这个手艺,将老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