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丨化龙镇:“耕”韭以强体 “读”韭以润心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郑小菲 通讯员邢文华)韭菜,是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菜肴佳品。早在1500多年前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寿光韭菜”的记载。在清代《寿光县志》中,更是对其有“而诸蔬中,唯韭为绝品”的颇高评价。作为寿光韭菜的主产地之一,化龙镇种植韭菜已有多年历史,目前总种植面积近2万亩。这些年,该镇一直将高端品质韭菜品牌培育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从上世纪80年代的风帐阳畦到前些年竹条搭成的小拱棚,再到如今新型的移动式钢架保温棚,一代代“新农人”的接续奋斗,让化龙沃土上“韭香”不断。

近年来,化龙镇不断丰富、拓展农产品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韭菜产业,并投资2100万元在辛旺村建设了化龙镇高标准韭菜交易中心。同时,成功申报“化龙韭菜”名特优新产品,挖掘发展了一批以“脆鲜碧”韭菜合作社为代表的韭菜产业品牌,让“小韭菜”成为百姓致富路上的“新法宝”,让人民群众的“致富菜篮子”拎得更舒心、更放心。

交易中心+主题游园

助推品牌“新带动”

凌晨三四点钟,化龙镇辛旺村的菜农已在韭菜畦里忙着采韭薹;五六点钟,韭薹就会运到村头的韭菜交易中心交易;经过工作人员检测、包装、配送等环节,当天的韭薹就可以送到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的商超、市场。

“我种了20亩韭菜,跟韭菜打了半辈子交道,看着村里的韭菜产业一步步壮大,作为韭菜种植户,我从心里感到高兴。”村民张建国告诉记者,辛旺村有1064口人,1000亩韭菜地,从事韭菜种植、销售、物流等环节的村民占半数以上。

村民桑文刚是一位韭菜销售商,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在棚间村头收购韭菜。如今,村里有了韭菜交易中心,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我们都采用订单化交易,有了韭菜交易中心后,销售商和菜农都方便了。菜农们直接将韭菜、韭薹等运送到这里,我们再进行检测、包装等工序,将新鲜的韭菜、韭薹等运出去。”

“产得出,叫得响,更要卖得好。韭菜交易中心投用后,拓宽了农产品交易渠道,增加了菜农收入,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壮大了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辛旺村党支部书记张晓磊介绍,2022年,为进一步打响韭菜品牌,辛旺村盘活村内闲置地块,建设了寿光西部最大的高标准韭菜交易中心,配套完善了冷库仓储保鲜、农残检测、物流配送等设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供、销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了辛旺村的韭菜定价市场地位。“不仅是韭菜的收售,辛旺村还立足韭菜产业,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形式,在韭菜花、韭花酱、韭花粉等产品上做大文章,并积极对接电商,开展主播带货活动,拓展增收渠道。”

村内工程建设既要服务民生,又要符合主题文化特色的宣传要求。2022年,辛旺村借势韭菜交易中心建设同步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投资40万元补修破损道路、栽植优质苗木,在韭菜交易中心一侧的闲置荒地上,搭建凉亭、摆放造型石、配备健身器材,打造了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儿童玩耍于一体的充满韭菜主题元素的“口袋”小公园,让村民实现了出门见绿、移步皆景、游园健身的美好愿景。

“以‘品牌打造’为依托,推动融合提升全覆盖,释放‘化龙韭菜’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化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依托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带动农民发展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和配送,延长农业产业增值链条,增加群众的收入和幸福感,助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科学种植+文化创意

激活发展“新引擎”

西丰村脆鲜碧韭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华是化龙镇韭菜种植的一个代表,“痴迷”韭菜、研究韭菜十多年。期间,他成立了“寿光市脆鲜碧蔬菜专业合作社”,整合种植散户,共享新技术带来的新变化,让原来埋头苦干的农户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不断学习新技术、总结种植经验,并向外地同行推广。在镇农委办的指导下,他推广日晒高温覆膜法、以虫治虫天敌防治韭蛆新技术,真正实现无病虫害、省时省力、绿色环保种植,带动了化龙镇众多韭菜种植户的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喜欢创新、尝试新鲜事物的“新农人”,张建华发现,寿光传统的韭菜种植模式太过复杂,拱棚空间小、管理不便,人工拉草帘、劳动强度大,冬季棚外收割、生产效率低……于是,从2018年开始,他决心改进使用40年没有改变过的传统韭菜种植方式,创新设计新尺寸、新高度的韭菜棚。同时,联合合作社内的几个种植大户不断探索、调整,先用镀锌钢管自制拱架,改变韭菜拱棚的跨度,从2米增加到3米宽,后改用温室大棚托模杆,请加工厂家扩大至4.6米宽、1.3米高。为了保证韭菜棚内的温度,他还将保温被、电动卷帘机尝试加入拱棚设计中。经过4年的使用、改进,他们终于制成了宽5.4米、高1.7米的分段移动式钢架韭菜棚。“这是韭菜产业种植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进步。”他说。

多年来,张建华还重点推广了“盆栽韭菜”,让更多客户体验种植和收获的乐趣。“因为韭菜是多年生植物,其宿根可以保留。我就将韭菜的宿根移植到花盆里,里面放上足够其生长的营养土,密封包装后给人寄去。收到的人只需打开包装,洒上水,就可以等待割韭菜了。因为土是寿光的土,苗也是寿光的苗,所以不管在哪个城市,大家吃到的都是正宗的寿光韭菜。”

2018年,脆鲜碧韭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脆鲜碧”品牌,张建华专门找人设计了盆栽韭菜的规格,一盆售价88元。“我们的合作社有35户社员,发展模式主要以‘电商+订单’为主。与多家电商建立合作关系后,盆栽韭菜主要是靠网销。同时,我们还给很多企业提供源头供货,让全国各地的百姓在家里就能吃到地道‘寿光味’的特产。”他说,会将“种植+文创”的韭菜产业做下去,让盆栽韭菜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产业,带动全村韭菜种植户发展转型。

张建华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把韭菜文化发扬出去,让更多人了解韭菜文化。为此,他建了一处韭菜文化馆。在这里,除了接待参观的外地客商和农户外,他每年还与附近中小学联合举办文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知识,传播农耕文化。他表示,下步,在接待参观人员时,会通过展馆加大对韭菜文化的宣传,把韭菜产品推介出去。同时,与学校合作开展研学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寿光农耕文化,激发他们对未来农业研究的兴趣。

新农人+多元化销售

拓宽发展“新途径”

西丰村的“脆鲜碧”韭菜种植坚持绿色无公害理念,靠“盆栽韭菜”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板桥村“新农人”纪世超同样另辟蹊径,将村民们不要的韭菜根收集起来,在电商平台售卖,实现了韭菜根的“变废为宝”。

1989年出生的纪世超从事农业生产15年了。2016年,他回到家乡从事育苗工作,在板桥村建立了诚农种业,并在2023年成立了家庭农场。“我的农场主要以育苗为主,面积有50亩,可繁育西红柿、甘蓝、黄瓜、辣椒、茄子等几十种蔬菜种苗,年繁育量2000万株。”面对电商“新零售”模式和新型消费市场的涌现,他通过“学习强国”APP海量信息的推送,实现了“产品上网”,并与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达成合作。

记者注意到,在纪世超的电商平台上,不仅售卖各种蔬菜种苗,还有来自该村的韭菜和韭菜根。“有些客户喜欢在阳台或者菜园里种植韭菜,而韭菜根比韭菜种更容易成活,所以在网上很受欢迎。”发现这个商机后,在村“两委”成员的支持帮助下,他把菜农们的韭菜根集中收集起来,到网上挂卖。纪世超的电商平台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好处。一亩韭菜畦的韭菜、韭薹等能卖8000元,韭菜根还能卖1万元左右,菜农一下子增收了一倍多。“每年的9月至次年5月,我们的电商平台一天能卖韭菜根10万株,带动了周边100多户农民增收。”

一棵棵“小而精”的韭菜,在这里生根发芽,推动化龙镇“大而优”的韭菜产业不断向前迈进。“耕”韭以强体,“读”韭以润心。近年来,化龙镇把文化创意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嵌入传统农业,大力发展高文化品位、高附加值的创意休闲农业,催生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多元化销售模式,培育农民收入新增长点,推动全镇农业往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