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王秀慧 通讯员孙玲玉)古往今来,地名都有着很强的品牌价值,类似于一张名片,不管是村还是城市,有了相契合的地名后,将会带来更好的发展,这就是地名的品牌效应。在寿光这片土地上,就有大批农产品与地名联系起来,比如斟灌彩椒、桂河芹菜、浮桥萝卜等,这些农产品与乡村相互成就。今年以来,寿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快完成边界联检档案整理,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推进镇村道路命名试点,搭建标准地名管理服务系统,健全地名专家库,为赋能乡村振兴贡献地名力量。
地名唤醒记忆
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这个村原名叫‘留庄子’,很多年前,唐王率领十万大军来到这个村,久旱未雨,在一位白发老翁指引下,唐军顺利找到了村内一处隐秘的水井,军士战马饱饮一顿,士气大增,之后连番作战,大获全胜。唐王亲赐村名,改为饮马村。”在饮马村的历史游园游玩时,小孩子总会让大人给他们讲村名的故事。
饮马村通过展示村名之源、人文之源、奋进之源和美丽之源,引导饮马子孙追根溯源,知恩图报,共同创造美好明天。如今的饮马村已是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具有汉风唐韵风格的宜居新村落整齐干净,历史古村重新焕发活力,成了美丽乡村新家园。
为推动地名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解决部分乡村道路“有路无名”现象,目前我市正有序开展乡村地名管理服务试点工作,对农村道路、街巷开展示范命名,真正让地名文化厚植人心,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我们通过召开关于乡村道路命名及打造地名文化遗产和其他特色资源品牌的工作动员会议,组织相关村对大街小巷进行全面摸排,根据道路的走向、宽度、长度等建立村道路台账。”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将根据各村地名现状和工作基础,确定部分开展试点的村。
讲好地名故事
传承红色文化
地名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寿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在这里,诞生了山东首个农村党支部;发动了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打响了鲁东抗日第一枪;是“双枪女将军”“当代花木兰”陈少敏的故里……将先烈的名字写入地名,犹如无形的纪念碑,是对他们的缅怀与告慰。
陈少敏纪念馆位于孙家集街道范于村,始建于2014年。纪念馆以陈少敏革命生涯的主要时间节点为主线,以多元化的手段,集中展示了陈少敏理想信念和革命担当。据介绍,陈少敏纪念馆、马保三故居、张玉山故居等红色地名,是寿光市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英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在加强红色地名宣传的同时,我们结合地名工作实际,开展了‘保护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城乡地名管理服务提升行动,不断完善地名信息,建立地名名录,留存乡愁记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说。
下一步,寿光市将积极整合乡村地名文化资源,提升乡村地名管理水平,宣传普及乡村历史发展变迁和地名知识,让标准地名用起来、地名信息活起来、地名文化立起来。同时,将村路名、地名标志牌打造成“当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美丽乡村的新标签”,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最后一公里”,争当省、市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