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听“老人”说“新”变化|寿光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张寿山:方寸布偶小舞台 指掌传承大乾坤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郑小菲)作为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上口镇张家屯村79岁的张寿山就是一位木偶戏大师。作为布袋木偶戏寿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事布袋木偶戏表演40多年,独特的表演风格更是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指尖轻转,小小布袋木偶灵活摆动,一个个鲜活自然的形象自此展现……日前,记者在上口镇镇区一沿街楼内,见到张寿山与徒弟金宁操控着手中的木偶,给观众带来一幕幕精彩的布袋木偶戏表演。

结缘

拜师学艺 甘之如饴

采访中,张寿山热情地展示起了自己的家当。一个不起眼的小木箱,却装着另一片精彩天地,各式各样的木偶、配饰琳琅满目,一件件精致的木偶服装用布包裹着,透出些许岁月的痕迹。给记者一一展示、介绍时,他如数家珍。

张寿山是寿光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年轻时,多才多艺的他就是原县曲艺队队员,经常和同事一起走街串巷,下乡演出。上世纪70年代,在一次演出中,他遇到了来自杏埠的艺人何东方。“何师傅爱好木偶戏,当时已70多岁,正在寻找手艺传承人。”他说,通过多次交流,他正式拜何东方为师,从道具制作、布景设计、演出技巧等系统进行学习。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实地操作,他基本掌握了木偶戏的操作要领。

“木偶戏看着简单,但练起来不容易,仅压指、劈指等‘手指功’就要练很长时间。等练好了基本功,才能拿起木偶学习各项操作技术。”张寿山表示,学习技艺没有简单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凭着兴趣爱好与脚踏实地去学习,并从中“挖掘”木偶戏的特色与乐趣。

张寿山的演艺生涯,一次次见证了寿光木偶戏的起步和发展。“那时候木偶戏有着较好的生存空间,每到一个地点演出,附近的村民都赶来看戏。”说起以前的日子,他神采飞扬。在后期的演出中,他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原有表演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工、提升,逐渐形成了一套更加完整的表演艺术,再配上适合的台词、演唱和音乐,让木偶表演有了更全面、更到位、更接地气的观演效果。

“随着时代变迁,电视、电影等放映设备普及,许多剧种开始走向没落,木偶戏这一传统文化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张寿山说,最初,木偶戏曾是他的谋生技艺,后来,已演变成难以割舍的情怀。

发展

深耕技艺 申报非遗

木偶戏又叫“扁担戏”“独台戏”,因它的舞台面积只有0.3平方米左右,故又被称为“最小的舞台戏”。之前,艺人们都是一根扁担走江湖,一头挑着道具,一头挑着铺盖,表演者一人分饰多角,唱白、乐器、手偶均由一人完成,更将大众喜闻乐见的“杂技”元素融入其中,可谓“唱念做打”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而张寿山擅长的,是布袋木偶表演。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挖掘与保护,张寿山又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木偶、舞台等,进一步挖掘木偶戏的文化底蕴和内在品质。

“布袋木偶戏需要演员既掌握唱、念、做、打等功夫,又要学会‘一心两用’的特殊技能。”说着说着,张寿山现场表演了起来。他边操纵木偶边吟唱,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操作迅捷又不失细腻。栩栩如生的木偶在他手里活灵活现,一举一动都在指尖上流转。

为了让手中木偶与手指动作完美配合,通过指尖赋予木偶鲜活的角色形态,张寿山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他仔细研究戏剧各行当、角色的脸谱,结合自身体验与艺术素养,雕绘出的“偶头”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可谓“千姿百态”。

辛苦学艺换来的是精湛演技,张寿山的指掌功夫在其表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巧妙地运用偶人不同的立姿、头姿、手姿、步姿,塑造了有内心活动的偶人形象。简化又丰富、夸张又真实的操作技巧,融表演、解说、演唱于一体,一人多艺,呼应自如,让表演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为了对木偶戏不断挖掘并传承保护,他还将其成功申报了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培养新人 切磋提升

“随着以前的老师傅们一个个离开这个舞台,我意识到了传承这项技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的重要性。”为将传承布袋木偶戏的重任扛在肩上,张寿山不忘初心,动员两个女儿学习木偶戏表演,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他们已基本掌握了木偶戏的表演技巧。

2018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寿山认识了回族姑娘金宁,两人都爱好多种乐器表演,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后来,金宁正式拜张寿山为师,专攻布袋木偶戏。后来,师徒二人又招收了不少徒弟。教授技艺时,他从最基本的动作、唱词开始,给孩子们带来最正宗、地道的布袋木偶戏,手把手教孩子们表演,让他们感受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孩子们都很有天赋,偶尔看他们表演布袋戏,还真别有一番趣味!”他表示,孩子们为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鲜活力,也成为传承非遗文化的希望。

方寸小舞台,指掌大乾坤。从学艺到发展,从传承到传播,作为布袋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张寿山一直执着坚守着。他表示,传统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培养新的传承人,更需要大众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的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