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30年,我们一起走过丨刘桂云:有幸见证这座城市的30年青春

寿光融媒讯(记者 王静)沿河慢行在步道上,晨练人迎着晨曦快步向前;游园内,喜爱摄影的市民一次次“咔嚓”按下快门;小区活动室内,带娃的居民坐在休闲座椅上逗乐孩子……作为寿光日报的一位老读者,身为圣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教师的刘桂云,再次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这座城市的美好。

“三十而立,这座城市越来越像一位从容老练的智者。”刘桂云笑着说,过去这座城市的景象,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寻觅,仅能从老照片上,依稀找到历史赋予这座小城的印记。“今天的所见所得,都是寿光发展带给我们的红利。从木制黑板到黑板一体机,从低矮的平房到崭新舒适的教室,从沙石路面到塑胶跑道,从自带饭盒到干净明亮的校园食堂,30年来,我一步步见证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刘桂云告诉记者,在老年人眼中,寿光由一座小县城不断成长为繁华都市,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在中年人眼中,寿光到处是公园游园,处处有绿地美景,越来越文明宜居;在青年人眼中,寿光踏着时代的鼓点,以只争朝夕、奋发向上的节拍努力与新时代接轨,切实让每个寿光人有了实实在在的认同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喜欢文字,更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情。”2002年,刘桂云第一次在《寿光日报》发表文章,至今,她依然保持着每年向日报投稿的习惯。“每天翻看日报,不仅可以获得‘海量’信息,更能从中获取知识、感悟,并在工作中将其传递给学生们。”刘桂云直言,可能受职业影响,她个人比较喜欢亲子教育类的新闻内容,有时还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写下来,投到《寿光日报》编辑部。“日报的很多版面充满生活气息,很接地气。最初投稿,就是想当一个‘百姓写手’,时间一长,我就和日报结下了深厚‘友谊’,现在已记不清发表多少文章了。”

城市在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刘桂云表示,融媒体时代来临后,《寿光日报》与读者交流的渠道不断增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能读、能看、能听”,呈现方式更富现代感。此外,近年来,《寿光日报》的官方微信、微博、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也成了报纸与读者、网友交流沟通的重要窗口,成为传递百姓心声的重要平台。“报纸从传统媒体走向全媒体平台,为实现精准定位读者群、全力服务受众带来更多便利,也成为增强读者对党报黏性的重要方式。”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样的热爱、一样的向往美好生活的初心、一样的讲不完的故事与感受。”刘桂云告诉记者,多少年来,读报已成为她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可以从一份小小的报纸知晓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寿光撤县设市的30年,也是《寿光日报》成长的30年,我希望寿光的发展越来越稳,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这份贴近民生、接地气的报纸越办越棒。”她说,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3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一个崭新起点,下一个30年,她会继续见证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