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范兴才: 弘扬乒乓文化 传承国球精神

寿光融媒讯(记者 杨晓菡)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时代广场的煦程乒乓球俱乐部,孩子们正热火朝天地训练着,一招一式尽显“专业”。俱乐部教练范兴才在各个乒乓球桌前不时地走走停停,一会儿指导孩子拿球拍的姿势,一会儿手把手教孩子如何发球、回球。

这是范兴才独自开办的第一家乒乓球俱乐部,也是他梦想发光的阵地。“我的乒乓梦是从小学时期萌芽的。那时,我看到学校里的哥哥姐姐在水泥球台前潇洒地挥舞球拍,非常羡慕,便开始自学打球,一直到现在。如今,我把心中的热爱做成了事业,既为生活打拼,也为人生打拼。”

创业起步坎坷 坚守最初梦想

在范兴才的乒乓球俱乐部内,整齐地摆放着十张专业的乒乓球桌,学员们根据不同学习阶段进行分区训练,个个全心投入,挥汗如雨。

每每谈起创业之初的艰辛,范兴才和妻子靖一丹都感慨万分。2016年,范兴才在镇上与人合伙开了一家乒乓球馆,但他并不满足,渴望有个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当他提出想单干时,妻子全力支持。回忆当时的情景,靖一丹表示:“当时我们俩真没钱,也没有客源,但他身上这股认真踏实的韧劲让我非常安心,没多犹豫我就决定辞职陪他创业。”

找房子、付定金、搞装修……为了这个俱乐部,范兴才把多年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投入了所有心血。2017年下半年,俱乐部开业后,前台约课、记账、带课、教球,后方打扫卫生、收拾俱乐部,所有一切都是范兴才和靖一丹两人完成,他们吃住在俱乐部,几乎倾注了所有心血。这都不算啥,最焦虑的是开业后的半年,偌大的俱乐部几乎没有客人,也就没有什么收入。用靖一丹的话说,“当时每天吃什么都要考虑一下,因为真的没有钱了”。

2018年暑假,俱乐部渐渐步入正轨。从两三个孩子,到上百个孩子,俱乐部里乒乒乓乓的声音此起彼伏。看着这些孩子,范兴才仿佛看到了年幼时的自己,欣慰不已,既为乒乓球运动的传承开心,也为俱乐部运营的进步高兴。

“有一名家住稻田的小学员叫刘效星,4岁开始跟着我练球,到现在已坚持9年了。他家离俱乐部30公里,但他风雨无阻,每周都来练球。孩子也非常刻苦,在别的学员玩耍等待上课时,他总会在角落里默默地练习,有时能一次颠5万多个球,手上都是练球留下的老茧。”范兴才说,时间的网撒在哪里,哪里就有收获,孩子们坚持不懈的训练,收获的是“肉眼可见”的进步,这是他最大的惊喜和欣慰,也是他得以坚持的最大动力。

愿培养更多人才 传承国球精神

好的口碑不是靠自己说,而是口口相传得来。“新学员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学员家长推荐来的。”家长李先生说,范兴才教练特别认真负责,针对不同的学员有着不同的训练方式,并且擅长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家长们看到孩子运动时自信健康的模样,也非常高兴。

陪同孩子练球的家长马女士深有体会:“我的两个孩子在这儿学习乒乓球已有一年多,不仅身体协调性变好了,性格阳光自信了,抗压抗挫折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同时,这些优秀的素质还被带到了学习、生活中,可以说,孩子的进步是全方位的。”“要教育别人,先提升自己。”这是范兴才一直以来的教学理念。他告诉记者,自己最注意的是个人技能的提升,每年他都坚持外出学习两到三次,提升个人技术,学习教学技巧。“这些年来,跟许多知名教练、球员学习过,受益匪浅。每次学习都是一次成长,让我及时了解乒乓球技术的革新,把更好的技术带给学员们。”范兴才说。

教学之余,范兴才还热心为社会上的乒乓球爱好者提供支持“。这些年,我一直免费向乒乓球爱好者提供打球的场地,只要大家想来,随时都可以过来玩儿。”范兴才表示,如今,俱乐部的人气越来越旺,还被授予了潍坊市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称号。一路走来,感触颇多“:家人的全力支持,让我在创业路上有勇气放手一搏;球友们的鼎力相助,让我的俱乐部人气越来越旺;学生家长们十足的信任,让我能够带领孩子们在乒乓路上永不后退。”

授课之外,范兴才时常带领学员去潍坊等地参加比赛,交流技艺。“我们参加比赛不仅是为了获得荣誉、赢得认可,还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乒乓竞技的氛围,激发对乒乓球运动的热爱。”

“不干就罢,要干就一定干好!”范兴才告诉记者,他将继续做好乒乓球运动的推广和乒乓文化的传播,力争发现更多“好苗子”,培养更多青少年人才,为传承国球精神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