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丨寿光: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寿光融媒讯(记者侯增梅)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寿光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文化振兴为引领,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惠民、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等,持续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塑形铸魂”,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志愿者向村民传授跳广场舞的技巧

以文铸魂

为乡村发展植入文化基因

嬉戏玩耍的孩子、笑意盈盈的老人、热热闹闹的广场……夜幕降临,在孙家集街道东马疃村的广场上,处处洋溢着“和美”的氛围。

据了解,该广场过去只是一个活动场所,经过打造后,成了如今的美德健康文化广场。广场上不仅各类健身设施齐全,而且配有“四和四美”宣传栏,优秀传统文化气息在这里弥散开来,“孝”“善”“美”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村民付培录指着广场出入口的“和美马疃”四个大字说“:我们称这里为‘和美广场’,家里来了客人,都喜欢到这里合影留念。”

通过文化广场推动乡村治理的实践,在寿光俯拾皆是。近年来,寿光市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成风化人。同时,立足乡村实际,大力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特”文化品牌创建,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小镇”“特色文化村”,以点带面提升乡村文化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文化人

优秀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要想唱好《胡琴说》这首歌,得了解它的创作背景”“跳广场舞,站是第一要素,开脚、直膝、包臀、立腰”……近日,在纪台镇东方西村的活动室,来自寿光市文化馆的志愿者为村民们讲述歌曲《胡琴说》背后的故事,指导大家将情感融入歌曲中,更好地演唱歌曲。舞蹈室内,志愿者通过现场示范、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传授跳广场舞的技巧。

前期在羊口镇,一场主题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强国复兴有我”2023年红色文化主题月展演暨羊口镇2023年群众文化艺术节公益巡演活动精彩上演,国风戏歌《最美中国戏》、葫芦丝演奏《映山红》、舞蹈等节目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近年来,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有效提升群众人文素养,寿光市大力开展“送戏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乡村开展文艺培训和志愿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让优秀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提振了村民精气神,孕育了社会好风尚。

以文兴业

把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

近日,记者来到台头镇北孙村的手工艺品合作社展示车间,看到十几名中老年妇女忙着穿针引线,一个个精美的小香包很快制作而成“。我们的香包有很多类型,很受消费者欢迎。”北孙村手工艺品合作社香包缝制组组长孙燕表示。

据了解,北孙香包中所用的部分中药是该村利用闲置土地种植,香包制作流程较为复杂,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为更好地挖掘北孙村的文化资源,村“两委”成员专门到外地学习相关经验做法,并在2022年成立了手工艺品合作社,注册了品牌、完善了包装、丰富了产品。目前,该村已生产各种香包近万个,通过线下线上等多渠道销售,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这也是寿光市坚持“文化引领、产业带动”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寿光市以产业发展为切入点,按照“挖掘一批、培育一批、复制一批、提升一批、推广一批”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市、镇、村三级联动,着力挖掘了一批“从一个故事到一个产业”文化非遗村,实现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