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侯增梅)“最近大棚秸蔓较多,咱们早点清理干净,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近日,在洛城街道一处大棚秸蔓暂存点,10余名工作人员现场研究大棚秸蔓清运新“攻略”,为清运工作按下了“加速键”。
从6月份开始,寿光大棚蔬菜进入集中换茬高峰期,为应对大棚秸蔓产生量剧增现象,寿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统一调度,通过内部调配和雇佣社会车辆等方式,增加清运力量和频次,做到即存即清。“为方便菜农倾倒大棚秸蔓,我们采取‘歇人不歇车’工作制,打破了上下班时间限制,全力清运路域暂存点内大棚秸蔓。”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为加强秸蔓清运与粉碎的紧密衔接,实现资源化利用,寿光市在组建大棚秸蔓清运队伍的同时,先后引进建设了有机肥厂、生物质燃料厂、沼气项目等十多个资源化利用项目,年设计处理能力达100多万吨,打造了蔬菜秸蔓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绿色模式”。
位于羊口镇的誉铧生物是我市蔬菜秸蔓无害化处理的典型代表之一。近日,记者走进该公司车间,看到一堆堆经粉碎的蔬菜秸蔓,从进料口被源源不断地投放进传送带,经过压榨、干化、磨粉等标准化处理后,最终成为生物质燃料。据了解,作为一家肥料生产企业,他们致力于农林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技术研发,目前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可实现年处理120万吨蔬菜废弃物,年产35万吨生物质燃料,大约可替代17.5万吨标煤,完成约50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任务。”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绿色乡村”不仅体现在农业垃圾的处理上,还渗透进了村民的生活习惯中。记者来到洛城街道牟西村,几位村民正在村委旁边的饮水机前排队打水。谈起村里最近的变化,村民们赞不绝口:“饮水不愁,用水无忧,排水更畅,村委为老百姓办了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据悉,为让村民在家门口享用经济、健康、安全的直饮水,去年7月份,牟西村投资13万元,安装了一台大型全自动净水机,让村民享受到了和城市同质量的饮用水,实现了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同时,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与原来也完全不同,完成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从去年开始,我们村积极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目前6000米的排污管道已全部铺设完成,正在进行入户安装,8月底前可以全部完成。”牟西村党支部书记赵民吉表示,届时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将通过统一下管、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的方式处理,干净又便利。
据了解,我市通过分散就地利用、集中拉运等多种方式,已完成污水治理村545个,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擦亮了乡村环境美丽底色。
无论是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还是污水治理持续推进,都是寿光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寿光市积极落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等与乡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工程,不断完善各类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蜕变,群众的满意度也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