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 从市作协主席李桂华手里接过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便被那高雅的设计、精致的包装所吸引。再看书名——《看云起》,又感到惊喜。一部描写菜乡40年波澜壮阔发展历程的宏大作品,取了这么一个清新脱俗、诗情画意的书名,更是激起了阅读的欲望。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兼具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于一体的时代性文体,必须忠实地履行其作为时代报告的职责,在记录和反映时代变革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更是直接地说:要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而《看云起》一书,准确又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使命。在百万菜乡人民40多年筚路蓝缕、接力奋斗,创造出“寿光模式”的历程中,那一件件可以彪炳史册的重大事件: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引发中国北方地区蔬菜革命;创建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成为全国菜篮子;向蔬菜“芯片”进军,打造中国的蔬菜种业硅谷;向全国30多个省区市派出数千名蔬菜种植能手,将反季节种植技术绿播四方;坚持农业富民、工业强市,连续十几年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探索党组织引领创办蔬菜合作社,让户户成股东,人人有钱进,等等。这一系列创造性、引领性的成果,都得到了浓墨重彩的书写。仅仅是给予一定笔墨描写的人物,就达60多人。这些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既构成了《看云起》一书内涵深厚的文本基础,也充盈了本书海阔天高的艺术品位。这一方面得益于李桂华20多年《寿光日报》资深记者丰厚的生活积淀,也可以窥见她为本书写作深入采访,多方求证,呕心沥血,而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她对菜乡的一腔情怀。
说实话,报告文学是有难度的写作。虽说属于大散文的范畴,但不像普遍意义上的散文那样随意闲淡,也不像新闻报道那样严谨刻板,更不像小说那样追求奇异魔幻。一部好的报告文学,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既要叙事,又要细节;既有理论,又要抒情。而《看云起》一书,从历史与现实、工业与农业、科技与教育、领先与均衡等等多个维度,全景式地展示了寿光模式的发展之路、深刻内涵及民本特征。从而为社会奉献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区域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现实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看云起》,为执政一方的领导者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共富样本,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价值。不仅凸显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的政论性本质和文本的厚重感,也是对新时代乡村振兴伟大工程的一个示范性贡献。
报告文学的语言要求形象化、个性化,富有感情色彩。而《看云起》一书,完美地实现了这一要求。正如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彭学明所评价:这是一部清晰、清爽、清朗的作品。带着泥土,沾着露珠,连着乡愁,接着地气。全书分三卷,三卷的标题分别是:此地本无竹;花都开好了;玩一个绿满天涯。三卷的标题都十分清新而形象化。再比如第三卷的三个小标题,分别是:播绿五湖四海;借王婆一双大脚;花繁叶茂。也都富有个性特色。整部作品的语言,贯穿着清新、晴朗的格调。各种形象鲜明的比喻,俯拾皆是。这样形象而优美的语言,不仅让作品更有品位,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从这一部作品来看,我认为李桂华的写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清新、明朗,辨识度高。
《看云起》是李桂华的第二部长篇报告文学。她出版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种·梦》就荣获了山东省文艺界最高荣誉——第五届泰山文艺奖。这部《看云起》又被列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并入选山东省“十四五”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说明李桂华的报告文学创作起点颇高,并且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海阔天高看云起。期待李桂华在报告文学创作上不懈追求,矢志不渝,取得让我们更加惊喜的成果!
陈绍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