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寿光好人”张爱云:万千微光聚一处 温暖希望并肩行

寿光融媒讯(记者袁萍)她是一位普通的寿光市民,乐善好施,把爱和时间毫无保留地付出,累积点滴爱意,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她数年如一日,坚守初心,跟团队志愿者一起在奉献中传递爱的力量,在服务中弘扬志愿精神;和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一样,她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平凡的坚守与行动。她叫张爱云,48岁,天平公益发展中心志愿者,从结对帮扶到抗疫救灾,从关爱老人到捐资助学……张爱云和团队志愿者们一起,坚持用善举善行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传递着温暖正能量。

活成一束光,温暖更多人

“不为金钱,不图名利,默默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这是我对‘志愿者’三个字的理解。”张爱云介绍,自己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农家,父母忠厚善良、待人热情。受父母影响,她自幼就喜欢帮助他人。成家立业后,她的“随手帮一把”范围逐步扩大,并坚持多年。

2017年,在朋友介绍下张爱云加入天平公益。自此,团队组织的捐资助学、孝老敬亲等活动,她总会力所能及参与其中。她说,第一次跟着公益组织参加活动是看望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年幼,母亲患病,父亲年龄大,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张爱云和志愿者们给一家人带去了部分爱心物资和爱心款。此后,团队志愿者跟这家人结成帮扶对子,定向帮助。“看到被帮助的人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也坚定了常态化参加公益活动的想法。”张爱云说。

张爱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无论是干工作还是做公益,她始终一丝不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责任。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她更是不怕脏、不怕累,关注每一位受助者的需求,身体力行地为他们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她感触最深的是疫情防控期间,孩子在家上网课,她安顿好孩子后就去社区当志愿者。从第一轮检测开始到结束,她始终坚守在圣城街道三里小区核酸检测点,主动帮助老年人采集信息。最后,她成为18个小区检测点的负责人。

“我能心无旁骛地做公益,得感谢丈夫的支持。平日里,店里的活儿他承担了大部分。”张爱云表示,公益路上,她感谢家人特别是丈夫的支持和付出,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在她的感染下,儿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跟着她去学校、进小区、到敬老院奉献爱心。多年来,一家人齐心协力,携爱前行。

多年来,参加了多少次公益,捐了多少款,购买了多少爱心物资,张爱云从来没算过,也不会去算。她说,自己做的只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小事儿,不值一提,能通过自己的行动给暂时陷入困境的人送去一点关爱与温暖,这就够了。

公益路上不停歇,为更多人奉献爱心

“谢谢为我们无偿提供帮助的志愿者,文明寿光切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这是滨州市惠民县一位在寿光求学的高三学生家长写给张爱云的一封信,感谢她在去年高考期间对自己的帮助,点赞寿光文明城市建设,点赞文明寿光人。

事发时,张爱云正在美林花园东门口附近执勤。“附近有诊所吗?伤口感染急需清洗包扎一下。”一对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夫妻前来求助,男子边说边撩起上衣,腹部的伤口已有感染迹象。两人是滨州市惠民县人,这次专程赶到寿光为参加高考的孩子助考,可孩子的爸爸刚动完腹腔镜手术,还未完全愈合的伤口又出现感染,需要尽快处理。因两人对寿光不熟悉,遂向正在学校附近执勤的志愿者求助。“我带你们过去。”没有任何犹豫,张爱云驱车载夫妻俩前往寿光市立医院,并全程陪同就医。就医结束,她又送夫妻俩回到接孩子的地方。事后,心怀感激的夫妻俩给张爱云手写了感谢信,感谢她的无私帮助。

类似事情,张爱云“随手”做的还有很多。大雨天里,有汽车被困,正在司机发愁时,张爱云蹚着过膝的积水走到跟前,与司机一起将车推到高处;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她也会“多管闲事”搭把手;两名老人各骑一辆四轮电动车送孩子上学,不想在路中间发生碰撞,双方互不相让,又是她及时出面解决纠纷……

这就是张爱云。她是千千万万志愿者的缩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贡献,凭着一腔热血,坚守在公益路上。她说,志愿服务是一种分享,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喜悦与满足,“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起传递温暖,让爱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