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丨孙家集街道朱家峪村朱法顺:返乡创业“新农人” 一心追逐“兴农梦”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 通讯员 刘明霞)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成为“新农人”。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有知识、有文化、有抱负,内心饱含乡土情怀,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挥洒青春梦想。山东华顺德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法顺便是助力乡村振兴“新农人”中的一员。10多年来,他情系农业,一心扑在为农民服务和蔬菜技术研发方面,并于2017年回到朱家峪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与村班子一起带领乡邻共同发家致富。

辞职转行农业

致力于农业产品创新发展

2002年,20岁的朱法顺入职一家企业,从事机械设备技术工作。因为父母在家都种着蔬菜大棚,每次回家帮父母拉草帘时,他就会想到家人的辛苦。工作三年后,他选择了辞职创业,进入农业机械设备行业,为菜农提供省时省力的机械设备。

创业之初,除了销售市面上常见的农业机械设备外,朱法顺还会根据菜农的需求进行研发定制。“当时研发过一款直齿传动卷帘机,经过一次次图纸修订、一次次试用调整,这款农机设备成功上市,不仅解决了菜农人力拉放草帘的辛苦,而且增加了大棚的光照时间和蔬菜产量。最后,该款卷帘机销量多达百万台,直到现在很多菜农还在使用。”朱法顺说。

新设备研发成功为他带来了前进的动力。“一定要不断探索,将传统经验与新兴科技结合,让我深爱的这片土地焕发新机,让我们乡村的蔬菜产业向前发展。”朱法顺坚信“学无止境”,在自己不断研发的基础上,他努力学习新技术,积极引进生产棉被的机器,研发了以无纺布、空气棉、泡沫夹心等作为保温材料的新型系列棉被,既满足了菜农替代稻草帘子的市场需求,又为高标准机械化设备、自动化卷帘机的应用提供了条件,成为行业一大创新亮点。

之后,朱法顺成立农业公司,致力于农业产品创新发展,并不断扩大农业产业版图。多年来,他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自主研发水肥一体机,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同时,开始尝试开发配套的软、硬件,逐步实现了手机远程控制大棚放风、施肥、观察棚内温湿度等,让菜农在家里就可以“种棚”,甚至一人同时操控几个大棚。

瞄准智慧农业

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6年,朱法顺的农业公司继续创新发展。针对现代化的大田种植,他带领团队同步研发了“万亩农田智能水肥管控系统”,经过几年努力,该智慧平台和相关设备已经在全国应用推广。

2021年,公司专门成立了软件研发团队。日前,在公司办公室的数字大屏幕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场景,菜博会展厅里的室内温度、湿度等数据及现场蔬菜种植场景一目了然。“这是我们的智能化设备、物联网技术等在菜博会展厅里的应用,真正实现了智慧化、数字化。”朱法顺说,2022年,他们与菜博会成为战略合作单位,将智慧农业园区集中管理控制系统、物联网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等这些农业前沿技术应用到菜博会展区内,让温室管理更加省时、高效。同时,他们还共同研发了新的智能化、数据化设备技术。

朱法顺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自动化节水灌溉设备,可为客户量身定制科学高效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不仅被菜博会全面使用,还被寿光农业高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选用。目前,公司智慧农业园区集中管理控制系统、物联网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已应用到新疆、西藏、云南、江西等十多个省份的几十个农业大园区。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朱法顺还有一份乡土情怀。2017年,朱法顺响应号召回村,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我是追梦人,要‘敢折腾’。我将不忘初心,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推动家乡建设发展。”

如今的寿光农村,处处风光旖旎,越来越多像朱法顺一样的“新农人”“兴农人”返乡发展,在家乡的土地上书写着别样的“田园诗”。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为乡村未来种下发展的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