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听“老人”说“新”变化|台头镇太平村马炳孝 :站好打铁匠的“最后一班岗”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郑小菲 通讯员刘忠)如今,随着时代巨轮的飞速前进,“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趋于稀疏,铁匠和铁匠炉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出。少有人知的是,台头镇太平村77岁的马炳孝一直坚守着这门老手艺。

日前,记者来到牛头集上,远远就听到了“当当当……”的敲打声。走近一看,马炳孝正埋头敲敲打打,干得起劲儿。火红的风炉,飞溅的铁花,叮当的锤声,让人看得入迷。将通红的铁器放进清水中淬火时,“嗤”的一声就冒起一缕青烟……在集市上,其他铁器摊卖的多是批发类的机器加工产品,而他的摊位上全是自己手工打制的各种器具。“机器加工的器具好看、轻巧、美观,传统工艺打制的器具耐用、趁手。”凭借50多年打铁的人脉和影响力,老马的产品照样有销路,而且全是老顾客,有的甚至几代人都用他打制的器具。每次赶集,他都是一边卖货一边接活,接的活都是回家后再赶制。

拜师学艺

锤炼出吃苦耐劳精神

时间:上世纪60年代

“我从1966年就开始跟着师傅学打铁了,那时候身子弱,觉得能学上手艺可以养家糊口。”马炳孝说,他的师傅是章丘人,当时来村里就招了两个徒弟,所以他很幸运。从那时起,生起火炉、烧红铁块、抡起锤子、千锤百炼……成了他日复一日重复的打铁动作。

“打铁是门知之非难、行之不易的手艺,里面蕴藏着大学问。”马炳孝说,打铁的流程总结起来包括选材、生火、加热、锻造、再加热、再锻造……直至成型、淬火。上世纪60年代,马炳孝跟师傅、搭档都在生产队干活,学会打铁后,不仅可以挣工分,还能挣点辛苦钱,这让他很满足。

干起活来的马炳孝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专心,熟练地使用着各种工具和机器,“叮叮当、叮叮当……”在一声声清脆响亮的捶打声中,一件件器具制作而成。整个过程看似简单,但一步步都是功夫和耐心。

“不管打造什么铁具,都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步都不能出错。而且打铁时,铁器烧的程度、捶打的力度,以及淬火时间的掌握都有技巧。”马炳孝告诉记者,打铁不仅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工序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非常需要经验和技术,可以说,是体力与技术的结合“。铁烧得太红会熔断,太黑了打不动,又比如在锻打成型的过程中,看起来只是简单的敲打和翻转,如果不懂方法,稍微弄错,就成不了型,需要重新把铁烧红锻打。每次锤打必须在一两分钟内完成,否则铁块一凉,软性尽失,无法成型,这就是所谓的‘打铁要趁热’。”

打铁几年后,马炳孝很快凭借娴熟的技术得到周边人认可。在这个过程中,也锤炼出他吃苦耐劳、专心专注的打铁品性。

黄金年代

铁器重生凝聚着铁匠心血

时间:上世纪70-90年代

一件铁器从无到有,历经千锤百炼,遭受高温冷凝,这是铁器的重生,也是铁匠的心血凝聚。

“传统打铁主要依靠眼力、手感及经验,每个步骤都有讲究,如煅烧的时候要注意火候,且不同锻造工序要求不同的最佳温度,只有把握好各个细节,才能打造一件称心如意的工具。”马炳孝告诉记者,学会打铁就等于有了一门吃饭养家的本事。

马炳孝打造的工具、铁器种类很多,也见证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多打造菜刀、镰刀、锄头等农具,后来演变至工厂里的机器零部件等。从1974年开始,马炳孝跟搭档到了王高公社。凭借这门手艺,他们开始打造家用铁器,小到剃头刀,大到铁锨、镰刀等农具,后来还制作一些拖拉机上的零部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化机械生产还不发达,那时堪称打铁匠的黄金年代。马炳孝坦言,随着社会的进步,打铁这个手工技艺逐渐被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取代。“自从有了电动鼓风机和空气锤,打铁比之前轻松了不少,原来必须两个人配合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就能干,但现在镰刀、铁锨用得也少了。”他告诉记者,干了这么多年,积累了一些熟客,很多时候,对方会主动找上门“订制”工具。

执着坚守

传承被人遗忘的老手艺

时间:新世纪至今

马炳孝打铁讲究质量过硬、产品实用,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有的还让他为农具淬火。谈起打铁行业,他说,现在铁匠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小,因为它脏、累、苦,还挣不到多少钱。但是,这又是一门需要多年辛苦钻研的技艺,所以学习的年轻人少,其传承也变得艰难,“之前我收过几个徒弟,但现在都不从事铁匠工作了。”

“打铁与自己相伴了大半辈子,放不下,每天听到金属敲击的‘叮叮当当’声,就像听音乐一样。只要我身体行,就要将这门手艺坚持下去,做一辈子的铁匠。现在年纪大了,我基本就在附近的牛头集、王高集上打铁,不再出远门了。”马炳孝说,平时修一把锨赚5元,卖一把锨则是10元、40元、50元不等,这样算下来,每年能收入几万元“,一个快80岁的老头儿,这些收入很知足了!”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打铁这个老行当被世人逐渐遗忘。对于打铁这门手艺的衰落,马炳孝有些许失落,但他也表示理解。“时代在进步,人工铁器时代一去不复返。很多农业器具机械化生产后,铁匠手艺用得确实少了。”马炳孝坦言,他打了一辈子铁,不愿意丢掉这门传统手艺。现在,只想站好打铁匠的“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