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王秀慧 通讯员 李海朋)1997年,小清河因缺水、货运量大减等原因而停航。2020年,山东正式启动小清河复航工程,全长169.2公里。复航后的小清河将充分发挥航运、防洪、灌溉、生态、旅游、环保、商贸等多项功能,为全国新增一条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黄金水道”。
羊口镇是小清河入海的最后一站。多年来,羊口人对小清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小清河复航之际,我们通过老一辈羊口人的讲述,寻觅那些已经被现代生活模糊了的记忆。“近代羊口人临河而居、耕海牧渔,捕鱼晒盐、谋生求存,是小清河和大海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保障。”羊口镇民俗学者杨河龙说。如今,小清河里鱼儿跳、鸟儿飞,郁郁葱葱的芦苇随风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老一辈羊口人不禁感叹:“记忆中的小清河又回来了。”
岸边的运输船 一条能“讲故事”的船
小清河从深远的历史中走来,她承载着厚重的文化。采访中,一条停靠在小清河边的运输船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条锈迹斑斑的运输船,给人一种年代久远的历史感。
过去用来渡河的运输船。
“这条船是八面河村的,专门用来渡河,从我记事起村里就有渡河用的运输船。”1957年出生的杨光明,对儿时运输船记忆犹新。当年河的对岸,有该村的几千亩地,村民每天都要过河去干农活。“早上运过去农具和村民,傍晚的时候再把农具和村民运回来。收获的时候,运输船还要运输粮食。”杨光明表示,很早的时候是木头船,靠人力撑船,遇到风浪大的时候,从河这边到对岸能偏航三四里地,人力操作困难。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好转,村里买了这条铁船,不再使用人力划船拉船。后来,村里的土地流转后,这条船就派不上用场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河边抓鱼,河里的鱼虾成群,河上的船舶穿梭往来,场面很壮观。”小清河不仅给杨光明带来了童年的欢乐,还有无尽的怀念。“快看,这是小螃蟹。”站在运输船旁边,杨光明指着岸边淤泥里,一群只有指甲盖大小、从洞里爬进爬出的小蟹子说道:“小清河经过治理后,河里不仅有面鱼、铜鱼、甲鱼,还有虾、蚬、梭鱼、白鲢鱼、橛子鱼等众多种类,我记忆中的小清河又回来了。”
“鸟中熊猫”重现 清河刀鱼又上餐桌
记者站在新修建的羊口大桥上望向两侧,风景美不胜收。一侧是独具羊口特色的盐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另一侧是一望无际的小清河入海口湿地,芦苇摇曳,宽阔的水面上,水鸟自由飞翔。
今年60多岁的孙效宝是寿光市羊口镇安航渔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还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早在2016年的时候,他就在小清河湿地拍到了“鸟中熊猫”——震旦鸦雀。“鸟窝固定在两根芦苇茎上,离水面一米多高,颜色发白、形状偏长、用材单一,十分干净整洁。”孙效宝表示,当时他还看到鸟窝里有5颗鸟蛋。这个发现令他非常兴奋,在羊口拍鸟多年,这是他第一次拍到这种稀有鸟种。
“鸟中熊猫”——震旦鸦雀。
据了解,震旦鸦雀只在芦苇荡中生活,并且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被称为“鸟中熊猫”,属于全球性濒危鸟类,是鸟类中的活化石。当年潍坊市野生鸟类名单中并没有震旦鸦雀,此次孙效宝发现震旦鸦雀,为潍坊市增添了一种野生鸟类。
今年65岁的老渔民王先生也是鸟类爱好者,50多年前,他在羊口附近海域捕鱼时,曾见到过震旦鸦雀,之后就再也没见过。他说:“没想到这么多年后,震旦鸦雀又飞回来了。”
与震旦鸦雀一起回来的,还有小清河刀鱼。这两年,在羊口港附近的小清河里,渔民们发现,以前不见踪迹的小清河刀鱼重新多了起来。孙效宝十几岁就开始出海,和鱼打了一辈子交道,但小清河刀鱼的相关情况,他还是从父辈那里听说的。“小清河刀鱼与长江刀鱼、黄河刀鱼同种同源,小清河刀鱼对我们来说更加珍贵。”孙效宝说。
“20世纪8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时,还见到过小清河刀鱼,后来因为多种原因,数量逐年减少。前些年黄河水少,小清河刀鱼产卵孵化也相对较少。”羊口镇近海渔民协会会长王光荣说,最近几年黄河水上涨,水质变好,小清河刀鱼数量开始不断增多。
“你看看现在的小清河,多美啊!”在孙效宝的抖音上,他发的最多的短视频就是小清河的风景。孙效宝打开自己发的一段短视频,视频里的他乘船来到小清河入海口,小清河里碧波荡漾,水草丰茂,风景非常优美。他告诉记者,这与他儿时记忆中的小清河已经非常接近。
“没有小清河就没有我们羊口”
寿光市圣泉盐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郝增泉今年76岁,在他看来,羊口人对小清河的感情是非常深的,羊口的发展就是围绕着小清河,围绕着码头发展起来的。对他们来说,小清河就好比“母亲河”,没有小清河就没有如今的羊口。
郝增泉年少时工作的地方名叫陆地大队,是个综合性的大队。大队有位老职工因为在码头出生,所以小名就叫“码头”。“过去我们喝水就喝小清河里的水,出海捕鱼也要通过小清河入海,就连土建工程用的砂石料,大部分也是通过小清河从济南黄台运输过来的。”郝增泉说。
“这里曾是来往商人们的避风港。”杨河龙告诉记者,在很久以前,小清河就是连接东北商人带货入海的重要中转站。“起初这里的渔民是没有固定居所的,他们大多生活在船上,小清河里丰富的水产资源养育着他们。”
站在羊口大桥上,放眼远眺,场景很是壮观。
杨河龙从小在羊口长大,回想起自己童年记忆里的小清河,他的目光温柔又充满怀念:“小清河里的鱼很多,吃起来跟别处的鱼味道都不一样。小时候我们还经常喝小清河里的水,甜丝丝的。”杨河龙说。
不光渔业资源丰富,小清河畅通无阻的河运通道更是给大家带来了滚滚财源。常年研究羊口镇历史并参与设计羊口发展馆的朱钟泉告诉记者,历史上,羊口可以称得上寿光最富的地方之一。他用手指着羊口渔港大桥附近一些五六层高的居民楼告诉记者,这些楼房建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那时寿光没几栋这样的房子。
“小时候,很多村民会在小清河河边割芦苇,制作一种盖房子用的绞箔卖到台头镇等地补贴家用。”羊口镇曹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曹延兴表示,他从小生活在河边,村里的灌溉用水就来自小清河。
“20世纪60年代前后,羊口生产的盐会通过小清河运往淄博、济南等地,那时候小清河是非常热闹的。如今随着小清河的复航,对我们羊口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等都带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契机。”郝增泉对羊口镇未来的发展充满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