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66岁退休老人许冠信:桑榆未晚霞满天 以火为墨绘丹青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郑小菲)宣纸本是人们用笔墨写诗作画的最佳载体,而在圣城街道盛和居小区,退休老人许冠信却能用烙笔在宣纸上作画,或点或推,或铲或挪,转瞬间就能绘出一幅精美画作,让人赞叹不已。

许冠信说,这门技艺叫宣纸烙画,是以烙铁为笔、烙痕为墨,在宣纸上进行绘画创作。日前,记者来到他的创作室时,墙上既有昂首奔腾的骏马、呼啸石林的猛虎,又有傲然怒放的牡丹、雄奇秀丽的山峰。这一幅幅画作,都是他用一把电烙铁在薄薄的宣纸上创作而成的。

老有所乐,从绘画到烙画

许冠信是上口镇人,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一直从事电影放映员的工作。“也许是过去经常看电影的缘故,我的画面感比较强,所以对绘画一直充满兴趣。”一有时间,他便拿笔在宣纸上写写画画,凭着这股刻苦劲儿,许冠信的绘画水平逐渐提升。

后来,许冠信报名参加了寿光老年大学的课程,并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烙画技艺,从此便整日悉心钻研,从葫芦烙画到宣纸烙画,他的创作热情不断提升。

“由于宣纸受热以后容易发黄,所以烙笔所到之处总是保持着一种普通画笔难以模仿的特殊黄色,与此同时,由于烙笔的烫熨作用,纸面上会出现相应的层次感,这样就会使整个画面既有一种古雅怀旧的难言妙境,也会有一种‘纸上浮雕’的视觉效果。”许冠信说,烙画的着色非常丰富,因为在作画时可以利用烙铁的不同温度在宣纸上“画”出不同的痕迹,从而使画面有丰富的层次感。

许冠信迷上了烙画,除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外,他还自己不断尝试、琢磨,有时晚上睡觉时想的也是烙画。外出游玩时,他看到美丽风景就会用手机拍下来当素材,也会把自己的作品发到网上与他人交流。

“烙画过去又称‘火针刺绣’,在木、竹、布、绢、宣纸及葫芦上烙画。烙画不需要任何颜料,而是以烙铁为笔,经烫烙炭化而成。烙画讲究意在笔先、落笔成形,而对宣纸烙画来讲,对火候和力度要求更高。”许冠信说,完成一幅宣纸烙画,不仅要求创作者了解宣纸材料的特征,还要根据构图需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使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等运烙技巧进行创作,有时一点点小失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潜心烙画,从临摹到创作

许冠信喜欢探索和钻研,最初,他以临摹为主,学着学着就熟练了。“练就扎实的烙画技术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有时为了烙一个纹路,我会反复揣摩、练习几十遍。”许冠信深知,烙画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磨练画功,更要观察大自然,只有加入“活”的灵性,才能让烙画惟妙惟肖。

宣纸烙画难度较大,火大了宣纸容易烧着,火小了上不了色。为此,许冠信反复尝试,从失败中寻找原因,总结经验,从工具、材料上探索烙烫的技艺。慢慢地,宣纸上的花、鸟、虫、鱼“活”了起来。平时只要有空闲,许冠信就会创作,在进行宣纸烙画时,他还借鉴了国画中勾、擦、点、染等艺术手法,创作出了细腻工巧、墨彩飞扬的各式作品。

“这幅《富贵有余》烙画图,我用了3天时间,最难的是主体部分的线纹,力度重一分、温度增一度,纹路就糊了,就得从头再来。”看着创作的烙画图,许冠信道出烙画对技艺的严谨要求。“烙画,最重要的是构思,最难的也是构思。任何一个多余的焦点都会成为败笔,所以从构图、临摹、烙制,每一环节都需要细致。”

“烙画是一种非遗文化,想学好不容易,但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感受烙画的独特魅力。”许冠信说,有人好奇宣纸烙画的技艺,有人感叹烙画作品的精奇,也有人忍不住上手挥动烙铁感受火与纸的交融。“如果有人喜欢,我很乐意同大家一起探索交流宣纸烙画的奥秘,也希望带着这门传统技艺走进学校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烙画,传承这门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