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文化添彩 幸福满“仓”——圣城街道大仓村文化建设纪实

寿光融媒讯(记者王秀慧 通讯员袁金辉)古人云,仓内有粮,心里不慌。位于圣城街道的大仓村就与粮仓有关。400年前,这里曾是县衙放粮食的地方,因为地势高、风景好,大仓遂在此立村。近年来,该村在大力发展村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村民思想文化素质,打造“仓廪知理”文化服务品牌,进一步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1元钱就能到村里的“幸福食堂”吃上热乎饭菜,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百姓讲堂不时开讲,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为村民的幸福生活“加码”……说起村里的文化活动,村民们连连称赞。

在“幸福食堂”,人们感受到了该村孝老敬老的文化氛围。“在这里吃得好,不用自己做饭,还能和大家拉呱儿,心里很恣儿。”村民姚玉珍说,在这里最让人幸福的就是“不孤独”了。

据村党支部书记张桥村介绍,老年人一天在这里吃两顿饭,这里让大家的归属感增强,孤独感减少了。

依托“幸福食堂”项目,大仓村以“敬老孝老”为主题,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服务活动,让“幸福食堂”的午晚餐变成了“文化餐”。开餐前,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唱红歌、宣讲健康知识等活动;午后半小时,开展“有声”阅读服务,给老人们提供资讯播报、有声阅读;村文艺表演服务队定期在“幸福食堂”开展广场舞、戏曲展演,让老年人吃饭时乐在心中。

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大仓村将建好村史馆作为文化阵地建设的重头戏。走进村史馆,粮仓、风箱、缝纫机等老物件有序摆放,勾勒出过去的景象,也呈现了村集体经济日益发展壮大的历程。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实物,都见证了大仓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大仓村改造之后,为了传承历史文化,我们建了村史馆,里面收集的老物件,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村史馆不仅是村民们了解村史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平台,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张桥村说。

“这些人就是我们的榜样。现在条件好了,我们更要努力上进,向他们看齐。”在村史馆榜样榜前面,村民张玉玲向孩子介绍着榜样的事迹,并鼓励孩子多向榜样学习。

村史馆的隔壁是“百姓讲堂”,这里定期邀请村致富能手、退休教师、老党员及志愿者开展防诈骗宣讲、革命历史宣讲、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宣讲以及种植技术指导,全面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增加致富门路。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村民的言行举止:邻里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家庭矛盾少了,父慈子孝多了;乱扔垃圾的少了,爱护环境的多了……随着打造“仓廪知理”文化服务品牌的活动开展,大仓村实现了“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共富,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