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弥水丨浅议读书

寿光融媒讯 自古以来社会上流传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话语,说明读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网络平台大量涌现、手机电脑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广泛应用,既方便又快捷。人们可以随时用手机或电脑看信息看小说查资料等。君不见,在公交车和商场闹市区等场合,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拿着手机目不转睛旁若无人地看信息发短信,几乎时刻被手机“捆绑”着。由此以来,真正静下心坐在书桌旁、依偎在床头上聚精会神读书的人已成为少数,“书香”已逐渐开始易位。

当下“知识经济”“数字经济”步伐加快,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要真正重视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途径之一还是要大力提倡爱书、读书,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书香社会”,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因为读书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试想,如果芸芸众生都追逐金钱和物欲而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都以不读书为乐,那是可悲的。好在党和国家重视全民的人文建设,眼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区等,都相继建起了图书馆阅览室和小书屋等,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博览群书,汲取精神营养。

笔者认为,读书除了有利个人前途和家庭生计外,最重要的当属能培养人一个清醒的头脑。著名的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先生的故事就给人很大启发。他早年在浙江大学当校长时,特别重视人文教育。倘若他以校长身份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推行专才教育也无可厚非,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因为在他看来,学习一技一能固然不错,但“养成一个清醒的头脑”更为重要,否则就有可能沦为会说话的工具,任人驱使的奴隶。这里他是说教育的目的和导向,而读书,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教育,道理是相通的。

然而通过读书培养清醒头脑不是件易事。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书上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不能说是有清醒的头脑,而只是对书的盲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革命前辈陈云说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有没有清醒的头脑,不仅体现在对书本的态度上,更体现在对生活的态度上,即“细微之处见精神”。有的人坐而论道常常语惊四座,而一旦遇到事情,头脑就犯迷糊束手无策。在读书中建立起一种对知识、对人生的质疑精神,才称得上有清醒头脑。清朝有名的潍县县令郑板桥把“难得糊涂”作为座右铭,但他不是真糊涂,而是让人装糊涂,是在头脑清醒状态下的一种行为选择。

通过读书培养清醒的头脑,是对人生经验的发展提高。读书是一种传承手段和方式,需要经过实践打磨和历练才能深刻领悟。但实践又需要读书和理论深化提升和指导引领,如果陷入尘世和俗务不能自拔,就会逐渐迷失方向和本性,丧失原则和立场。人生和生活是辩证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同时又是理想的浪漫的和充满激情的,是有初心和担当的。然而天下事多得不计其数,个人不可能件件都躬身力行。人的一生实际上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体验生活、体验人生。个人的体验实在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正因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永无全身;人匆匆一生,对生活对人生理解充其量也就是隔山望海、坐井观天;因而人对活着的享受,也就微乎其微。好在人类发明了文字,进而用文字写书。书,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经验。你只需坐在家中,或桌前或床上或瓜棚内豆架下,便可以走出你狭窄的生活区域,迈入一个无边的世界。你从别人的文字里听到了大海的波涛、看到了沙漠的驼影,听到了昆仑雪山骏马嘶鸣、看到了茫茫草原的马牛羊群,知道了深宫秘事、上流情趣……读书愈多愈久,你的见识愈广经验愈丰。你会一日一日地发现,读书使你变得心灵充实、眼界开阔。而随着对书的不断阅读,你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也日渐丰富,对人生的理解不断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起来亦轻车熟路。

我惊叹读书的后天作用,它能将一个个外表平平的人变得聪慧睿智、富有魅力、具大家风范,令人仰慕不已,让你真正领略到了“书卷气”的迷人之处。如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见识到的那些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科技权威、文坛泰斗和文艺名流,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明创造、向你叙事或论理、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他们身上澎湃着汩汩律动的智慧潮汐,睿智的目光中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一本好书,恰似一道亮光,能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和方向;一本好书,犹如一位良师益友,给人知识力量;一本好书,犹如一缕阳光,温暖舒适;一本好书,犹如一道美味,芳香扑鼻;一本好书,犹如一泓甘泉,沁人心脾……好书润心田,阅读伴成长。愿我们每个人不要让书成为一种豪华奢侈的摆设,也不要让书籍成为一件附庸风雅的饰物。懂得读书的宝贵,珍惜读书的机会,让书香充盈工作生活,在阅读中完善自我,让爱书、多读书,成为我们生活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生命会消亡,物质会腐烂,而书绝不会衰老,睿智的思想更是不死的常青树。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沐浴双手,然后捧卷,在一番惬意的感觉中,得到书的神谕,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王守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