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秋高气爽,万里无云。趁着秋收的“尾巴”,记者走进营里镇营里社村王金波的枣园,只见枣树林立,郁郁葱葱,偶尔可见枣树上挂着红彤彤的枣儿,煞是喜人。“今年冬枣是从十一假期采摘的,能持续一个半月时间。”枣园的主人王金波介绍,这个枣园是父辈建起来的,到现在已25年。经过两代人的接续管理、创新发展,他们对枣树、枣园已有了特殊的情感和情怀。“我接管这个枣园后,不仅在种植管理上下功夫,还探索推行‘种、销、游’模式,在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发展上做足‘枣文章’。”
父辈栽树,致富路上“枣”当家
“上世纪90年代末,父亲承包了村里的10亩地,经过多方考察学习,最终种上了第一代老品种的冬枣树。”王金波说,父亲大半辈子都在和枣树打交道,是种植枣树的“老把式”。春天刮树皮、上农家肥;夏天剪枝、除草;秋天采摘、晾晒、售卖;冬天剪枝、卖枣……一套流程,驾轻就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一般来说,每年从9月中旬到11月是冬枣成熟采摘的时间,前后能持续一个半月。46岁的王金波说,前些年,除了秋天采摘新鲜冬枣外,还会将一部分枣晾晒,等到冬季再卖,销售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就是带着枣到集市上售卖。好在种植的冬枣品种佳,不仅味道可口、皮脆,而且肉质细嫩、汁多无渣,受到了很多老顾客的好评和认可。王金波的父亲也凭借勤劳努力,在致富路上“枣”当家。
“种植枣树不能怕辛苦,因为枣园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儿。最难管理的是发芽期,芽子太多,每天都在掐芽,甚至到了摘果时,有的芽子还在冒。与其他果树相比,枣树耐旱、耐涝、耐贫瘠、耐盐碱,对土壤适应性强。枣树还有‘叶不争春、花不争艳、根不争地、冠不争天’的四不争品格,这些‘性情’像极了我的父亲,他总是不畏困难、乐观生活,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依然割舍不下枣园。”王金波说,5年前,父亲因病去世,为了不辜负父亲的生前愿望,他接管了枣园。
“对我而言,这个枣园种植的不仅仅是枣树,还有我对父亲割舍不下的感情和怀念。”王金波在镇上经营着一家超市,但每天都会到枣园里走走转转,用手机记录下枣园的春夏秋冬。多年来,这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
为了种好冬枣,王金波不断学习、总结种植经验,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冬枣种植技术。比如在管理期间,他会给冬枣施用豆饼、菌肥等,种出的冬枣个头大、品质好,更加脆甜。
创新发展,做足“枣”文章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采访时,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漫步枣园。“今年坐果时,气温较高,坐果相对稀疏,所以成枣就大,口感好,嘎嘣脆嘎嘣甜。”王金波说,近年来,他积极探索推行“种、销、游”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发展上做足“枣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每年冬枣采摘时,游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尽享采摘乐趣,欣赏秋收盛景。
“现在枣园里种着98%的冬枣,其他的是几个特色品种,有我自己培育的大冬枣,还有七八十棵金丝小枣。”王金波说,一亩枣园能摘1000公斤冬枣,按照今年每公斤14元的市场价,收益还是很可观的。
为了拓宽冬枣销售渠道,王金波发挥多年经商优势,积极创新发展,通过打品牌、出精品,利用网销、团购等模式,将一颗颗新鲜的冬枣装进泡沫箱、包装箱,送上冷链车,直送北京、青岛等大城市的商超。“下步,我还将继续做足‘枣文章’,尝试深加工,探索新模式,带动影响周边种植户,共同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