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付冰川)跨越2000多公里,一心追求农业梦。26岁的贵州小伙潘应友独自一人来到寿光承包蔬菜大棚,当起了“新农人”。新手创业总是千难万苦,但他遇到技术关口、病虫害等难题不气馁、不抱怨,凭着一腔热情和闯劲儿,找门路、学技术,每天十多个小时靠在大棚里。如今,在寿光菜农的热心帮助下,棚里种植的西瓜长势良好,很快就可以上市销售。
日前,在洛城街道尹家后村附近的一个蔬菜大棚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潘应友。大棚有140米长,里面种了6000多棵西瓜,长势旺盛,瓜蔓上结出的西瓜已有碗口大小。“西瓜长得还可以,因为第一次种没有经验,前期管理不当,导致部分植株出现了‘烧根’、染病等问题。眼下个别植株长势也有些过盛,难免会影响后期产量。”遇到的这些问题和挫折,他始终坦然面对,直言“早在意料之内”。种瓜期间,他不断向周边的菜农、瓜农悉心请教,总结经验教训,并将种植技术一一记录。在大家的帮助和指导下,棚里的西瓜长势越来越好。
“我在贵州上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寿光这座城市,那时候便有一个种蔬菜大棚的想法,所以条件成熟后,我就过来了。”潘应友告诉记者,他出生在贵州安顺,从小帮父母干农活,对种植作物有着很大兴趣。之所以选择来寿光种植蔬菜大棚,是因为上初中的时候,他在电视里看到央视农业频道多次介绍寿光蔬菜大棚,心里便萌生了种蔬菜大棚的想法。高中毕业后,他离家外出打工,先后进过沙发加工厂、电子厂,做过小买卖,但心里种蔬菜大棚的想法一直压在心里。前两年,他到过山东临沂等几个地方,对蔬菜大棚进行过简单考察。今年8月,他在网上看到洛城街道一家农业园区对外出租蔬菜大棚的信息,于是果断来到了寿光。本来想种辣椒,可因为园区内种辣椒的少,他担心销售不方便,便跟着周围农户种起了“礼品西瓜”。
“我从18岁离开家,这些年都是一个人在外闯荡,家里人也习惯了,并没有太多担心。不过,我和父母隔三差五地会打电话聊一聊这里的情况。”采访中,潘应友告诉记者,他来寿光这段时间,对当地饮食、生活习惯及地方风俗等有颇多感受。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寿光人的热心和善良。刚到寿光的时候,他跟周围农户不熟悉,与他们交流不多,但等到棚里西瓜栽苗的时候,周围一些农户主动帮他运苗、栽苗,在种植方面也会无私传授经验,可以说是“不留一手”,这让他心里一直暖暖的。
如今,潘应友一心扑在大棚里,吃住不离开园区。棚里不忙的时候,他会找附近种瓜农户聊天,求教种植技术。他说,自己打算在寿光继续耕耘下去,把大棚种植技术学精学实,将来争取扩大西瓜种植规模,“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种植水平的提高,我的农业路会越走越宽,致富路也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