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袁萍 通讯员 刘玮玮)基层稳则大局稳,百姓安则社会安。近年来,寿光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逐步构建起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全域式调解让老百姓有地方“找说法”,让企业有平台“纾难题”。市镇村1046个调委会、3281名人民调解员活跃在我市各个村居(社区),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医疗纠纷、蔬菜产业等15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覆盖矛盾纠纷多发易发的重点领域,“一家亲调解”“老兵调解”等5个品牌、64个调解室精准化解,“援助+调解”“公证+调解”“行政复议+调解”“普法+调解”等依法调解方式不断融合,做到了“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调解组织专业化
满足多元司法需求
“多亏了调解员帮忙,要不这欠款还不知道啥时能要回来……”日前,与蔬菜收购商林某签下调解协议后,菜农王某等26人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
近年来,王某等26名菜农多次把自家种植的蔬菜卖给林某,菜款总计20余万元,但林某一直未结清。在索要多次无果后,王某等人决定委托寿光大昌法律服务所提起诉讼。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寿光市蔬菜产业领域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袁建平、徐明详细了解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商定了以调代诉的处理方案。与王某等人沟通后,建议他们向寿光市蔬菜产业领域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调委会主任、寿光蔬菜协会会长孙永恒迅速组织研讨,通过与双方当事人沟通、面对面调解等,最终协调双方签订调解协议,林某同意于两年内分四次将所欠蔬菜款全部付清并约定了违约条款。协议签订后,袁建平、徐明又帮助双方向法院申请,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
该蔬菜购销纠纷案件的成功调解,得益于调解组织的正规化和调解员的专业化。寿光市蔬菜产业领域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于今年5月成立,采取“农技专家”+“法律专家”强强协作的形式,聚焦蔬菜产业全链条各环节,调矛盾化纠纷,助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比蔬菜产业领域纠纷调委会所接手案件的专业性,寿光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下称“婚调委”)所调解的案件更具普遍性与生活化。
多年来,婚调委的调解员们实行分组轮班制,每天到寿光市婚姻家庭辅导中心“上班”,为前来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进行调解,从夫妻关系到婆媳矛盾,从子女抚养权归属到财产分割……他们用真诚与热心帮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
据了解,在寿光,像这样的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共有15个。
“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我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扩面、提质、增效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创新调解新模式,不断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吸纳在法律、医疗、婚姻、劳动、基层治理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参加,助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寿光市司法局党组成员、二级主任科员王成果表示,目前,寿光市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涉及交通事故、海事纠纷、知识产权、医疗卫生、婚姻家庭等各方面,调解员们立足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配合行业部门开展调解工作,让纠纷化解更专业、更精准、更高效。同时,寿光市还建成了“一家亲调解”“老兵调解”等5个品牌、64个调解室,有效覆盖纠纷多发易发领域,使一批基层矛盾纠纷得到成功化解。
调解手段法治化
提升司法服务效能
“如果复议达不到目的,我绝不罢休!”日前,情绪激动的王某来到寿光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裁决办公室申请复议。工作人员在递上一杯温水后耐心引导,认真帮其解决难题。
原来,王某在老家有一处旧房宅基地,南墙建在与邻村的边界线上,前段时间南墙倒塌,王某用铁皮围起了栅栏。因南墙所在的边界线位置是两村数十年来的争议点,邻村党支部书记以该土地权属为其村中所有为由将铁皮栅栏拆除。后王某报警,相关部门则以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为由作出不予处罚的决定。王某不服,故申请行政复议。
受理该案后,寿光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裁决办公室迅速组织召开了听证会,找到纠纷的关键所在,同步跟进制定调解方案。随后,复议裁决办联合公安、街道等相关部门对双方进行了数次“面对面”调解,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
至此,通过“复议+调解”的方式,一桩由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民事纠纷、行政纠纷化解。
这,正是寿光市司法局运用“调解+”模式,成功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
在寿光市公证处,公证员、调解员多方协调,通过“协议+提存+继承”的方式,成功调解一起涉遗产房屋纠纷;在劳动仲裁中心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30名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轮流值班,对涉及农民工的追索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等问题能调则调,确实难以调解的,转入法律援助、仲裁庭审阶段;在各镇村,法律顾问扎根基层一线,走街串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寿光市司法局不断优化人民调解职能,健全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化解体系,依托公证、法律援助、非诉服务等平台,大力推广“公证+调解”“律师+调解”“仲裁+调解”“行政复议+调解”“法律援助+调解”等模式,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实效,引导群众把人民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首选方式,有效预防减少矛盾纠纷激化,第一时间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调解机制规范化
夯实基层治理法治根基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组织召开全国调解工作会议,表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模范人民调解员,寿光市洛城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洛城司法所所长孙文东榜上有名,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在此之前,山东省首届“十佳人民调解案例”评选结果揭晓,寿光市报送的《巧用共情调解,一小时化解意外死亡赔偿纠纷》案例获评“十佳人民调解案例”,《一场大棚火灾烧掉多年情谊,调解主动靠前帮老伙计重归于好》荣获提名奖,寿光市成为山东省获奖最多、潍坊市唯一获奖的县级市。
系列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
寿光市坚持把调解工作嵌入镇村、部门日常工作中,健全集约化非诉解纷机制,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化解”。县级层面,进一步升级“无讼超市”,将矛盾纠纷化解、信访事项处理、公共法律服务等有机融合,做到矛盾纠纷“闭环式办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镇街层面,15个镇街均建成集热线办理、来访接待、纠纷调解、联合接访、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矛调中心,全方位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村居(社区)层面,吸纳法律顾问、社区民警、网格员等组建矛盾调解小组,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常态化开展公开接访、上门调解、集中听证等活动,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
在队伍建设上,寿光市坚持规范化、专业化、专职化导向,健全调解员推选、聘任机制,解决调解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变“散兵游勇”为“精兵强将”。从“五老”人员、派出所协警、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中择优聘任45名专职调解员,充实到镇街矛调中心,坐班式参与纠纷调处化解。从担任“两代表一委员”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者和交通、物业、消费维权等行业领域推选39名调解专家,组建寿光市级调解专家库,指导参与复杂疑难纠纷化解。组织160余名执业律师每天轮流到信访部门值班,配合做好领导接访、案件调解等工作,依法高效定分止争。同时,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邀请律师、大学教授等专家,为司法行政干部、人民调解员队伍和法律服务人员开展专题法律知识培训,助推人民调解法治化、专业化、专职化进程。
“下步,我们将持续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助力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把矛盾纠纷真正化解在基层,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寿光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