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郑小菲)夜幕降临,记者来到文家街道第一茶城便民夜市时,停车位已是一位难求,逛街的市民从四面八方接踵而至,瞬间将一个个摊位围满。朱迎华夫妇的熟食摊前也排起了长队。
一盘盘猪蹄、猪大肠、鸡腿……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卤猪蹄多少钱一斤?给我称两个。”“猪大肠怎么卖?给我来一份。”……食客们争相购买的声音中夹杂着微信、支付宝到账的提示,朱迎华夫妇在摊位上有序配合,火力全开,一片热闹忙碌的景象。
“我们每天上午在门头忙活,下午来夜市摆摊,每天定量销售,售完为止,一般晚上七八点钟就卖完了。”朱迎华今年46岁,跟妻子桑爱凤做卤味生意已有20多年,除了在夜市上摆摊,他们还经营着一家卤味熟食门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辞职开店卖卤味 靠努力打出名气
“我的父亲从事餐饮行业多年,我在结婚之前则是一家企业的员工,受父亲影响,我对卤味烹制有一份特别的情怀。”朱迎华说,上世纪90年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决定辞职创业,当时的他告诉自己,遵循内心,不怕失败,因为“年轻就是奋斗的资本”。
夫妻二人的想法最初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我当时的工作很好,也有上升空间,而创业风险太大,所以一度不理解。”朱迎华没有放弃,经过和家人反复沟通,最终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夫妻俩的创业之路,是从文家街道一市场旁的铁皮小屋起步。朱迎华说,当时他虽然已从父亲那里学来了秘制卤味熟食的配方,但依然想调制出更受人喜欢的味道,所以他将更多成本及精力用在了卤味烹制上,店面的投入就相对少了一些。“小店虽然简陋,但味美、干净、实惠,很快征服了众多食客的味蕾,收获了一群‘粉丝’。”
如何做好特色的卤味熟食店?朱迎华表示,他们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不断地调试配料,一心想着提升卤味的味道和种类。半年多时间,他每天与猪、鸡、鸭等打交道,尝试各种卤味配方,精挑细选出各种天然用料,经过揉、泡、焖等十多道工序,让用料自然渗透,使食物颜色自然、香味扑鼻。期间,通过家人、朋友试吃的方法收集意见,然后继续改进提升卤味技术。最后,他的小店成功烹制了风味独特的猪蹄、猪肠、鸡爪、鸡腿等十几个品种。“为了保障原材料质量,所有的卤味都是当天做当天卖,定量销售。”他说。
“凡事都有双面性,要想把握时机在逆境中创业,就需要有冷静的思维与成熟的规划。”朱迎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自创卤味熟食的名气。生意稳定之后,夫妻俩又开了一家熟食门店。
小摊撑起创业梦 烟火最抚凡人心
“创业是一条充满未知的冒险旅程,但我坚信品质至上、诚信经营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朱迎华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感慨颇多。为了扩大经营,2018年,文家街道第一茶城新夜市兴起后,他选了一个摊位。就这样,每天早上四五点开始备货,上午在店里卖卤味熟食,下午、晚上在夜市出摊,他的生意变得忙碌而有序。
“夜市是最接地气的经济体之一,裹挟着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息,作为小本经营的卤味熟食摊,在这里能收获很多‘吃货’顾客。”朱迎华说,现在第一茶城便民夜市已不仅限于美食、小商品等传统的地摊经济,而是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专业化、精品化的新业态新模式,同时通过不断创新消费模式和业态,打造“异业联动”的消费转型升级模式,全面激活夜市发展新活力。随着夜市摊位增多、人群聚拢,夜市人流量越来越大,这也给卤味摊带来了更多食客。“卖卤味熟食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可以有很好的销售量,因为它们的消费群体非常广泛,所以我们全年都很忙碌。”他说。
如今,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参与到“地摊经济”中,朱迎华就是其中之一。从路边规划摊、沿街门头店,到集市、夜市摆摊,“地摆经济”为更多的创业者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和生活的希望,而他们作为城市经济体系中最小的经济单元,也在用行动为城市实体经济发展加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