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潮起丹河分外红

寿光融媒讯(记者 张春萍 通讯员 杜晓鸣)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各地不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发展投入。然而,对于一些蔬菜大棚起步较早的地区而言,大量老旧大棚设施陈旧,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制约着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不高、农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稻田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规划建设了丹河红现代农业产业园,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2000亩,一期占地面积500亩,规划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72个,项目于9月份正式动工建设,目前第一茬西红柿已经在园区牢牢扎根、拔节生长。

01

西红柿苗刚刚栽下一周,在棚主董银成的精心呵护下,一株株幼苗沐浴着冬日暖阳,每一个叶片都在展现着盎然的生机。

董银成是西丹河村出了名的种棚好把式,最多的时候,他同时种着五个大棚,用他的话说,费功夫不少,算起账来总是“感觉差点事儿”。

西丹河村是稻田镇较早发展蔬菜大棚的村,目前以种植大番茄为主。该村紧邻西丹河,独特的地域环境让该村生产的番茄圆润饱满、口感酸甜,色泽透亮,咬一口又甜又沙,一直以来声名远播,在2022年就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董银成之所以“感觉差点儿”,是因为该村大棚大部分建于上世纪90年代,棚长不过50米,宽度、高度更是远不及现在的大棚,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现代化设施更是无法配备。同时,因为棚区位于丹河老河床,加之前几年降雨频繁,导致该村地下水位持续上涨,蔬菜产量和品质受到了一定影响。

正值青壮年的种菜能手不安于现状,选择了去外地承包现代化蔬菜大棚。同样的管理方式,“新式大棚”不仅产量高、蔬菜品相也好,董银成尝到了甜头儿,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种大棚是个细致活儿,离家远就顾不上老人和孩子。

听说村里要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他第一时间报上了名。

02

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新式“地上”智能大棚,是改变现状的最佳路径,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魄力、有能力、有意愿投资数十万元建设新型蔬菜大棚。

有的种棚户年事已高,老两口守着一个棚,养家过日子轻而易举,再拿出二三十万建设新棚并不现实,这部分群体的利益如何保障?村里大棚建设年限跨度大,前后横跨30年,情况复杂,补偿标准怎么定,方案怎么拟?

为此,稻田镇选调精干力量,成立工作组,全面开展动员工作。“想做好群众工作,必定要走遍‘千家万户’,要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在动员大会上,稻田镇主要负责同志的“动员令”,激励了广大镇村干部战则必胜的信心、动则必快的速度、干则必成的决心。

对于自愿放弃进园建棚的农户,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统一标准每年予以补偿,仍有种棚意向但不愿建设新棚的,村里协调到邻村租赁闲置大棚;为了走进群众心里,镇村干部日夜接续,磨破“嘴皮子”、踏破“鞋底子”,白天入户做群众工作,晚上继续入户讲政策,“掏心窝子”说道理,真心实意协调解决群众关心问题;面对群众顾虑,该镇坚持同一政策执行到底、同一标准坚持到底、同一尺子量到底,调查走访、政策宣传、谈心解难,机关干部的工作手册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村里老百姓的“家长里短”……也正是这一笔一画的“真心为民”,在西丹河这片土地上,创造了48个小时,72户、167个大棚协议签约100%的“稻田速度”。

03

“说一千道一万,让老百姓增加收入是最大的说服力,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西丹河村党支部主导贯穿始终。事实证明,干群同心合力一定能蹚出致富新路子。

丹河红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实现了由分散种植到集约经营,新建大棚全部采用2米后墙方式建设,土地利用率提升30%以上,为解决该地雨季大棚内涝积水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同时,园区内配备智能卷帘机、智能放风机、智能水肥一体机等智能化设备,可节约劳动力20%以上。

“跟着支部走,日子有奔头。”董银成介绍,建棚材料由合作社统一招标、统一采购,标准高、价格低,农户省心省力也省钱,“仅建棚成本这一项,一个棚就能省下近4万块钱。”

让农户受益的远不止于此。下一步,园区将配套建设总占地20亩的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实现分拣、加工、包装一条龙服务,“丹河红”现代农业品牌将进一步打响,品质农业区域发展新优势也将更为突出。

2024年春天,丹河红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西红柿将迎来第一茬丰收,西丹河村民的好日子也会越过越兴旺。

记者手记

  “丹河红”的三大特点

传统模式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不高、农民收入不稳定是很多设施农业起步较早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从项目规划到土地流转,从开工建设到建成投用,丹河红现代农业园区一直是当地及周边群众关注的热点。将老旧大棚升级为现代化农业园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也让“丹河红”同时具备了三大显著特点:

一是充分响应百姓诉求。针对该地一到雨季内涝返水严重和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迫切需求,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新式“地上”智能大棚,仅用2天时间就100%签订协议,一周时间全部完成旧棚拆除。

二是村党支部主导贯穿始终。从前期的摸排走访、土地流转,到后来的集中采购、标准建设,再到之后的规模种植、品牌运营,全部由村党支部主导推进,创新土地分类流转模式,蹚出了一条推动设施农业更新换代的新路子。

三是走新型品质农业发展路径。园区锚定“丹河红”品牌为产业特色,以全过程标准种植提升产品品质,以数字化智能管理为技术支撑,后期配套建设集“分拣、加工、包装”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品质发展样板园区。

从一纸蓝图到满园春色,丹河红,不仅诠释着稻田镇党委政府因时而谋、应势而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的战略构想,也记录着稻田镇干部群众以实干的勇气、创新的智慧,凝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动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