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逐绿中国——新疆篇丨新绿(之三)

寿光融媒讯(执笔:李守亭)

师市皮山农场、二二四团:不毛之地起绿洲

新疆,喀什,再次吸引了国人的目光。

金秋时节,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新疆喀什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此时,我们已离开喀什,赶赴下个目的地——

一周之后,又赶夜路,我们从麦盖提马不停蹄再赴和田地区,到达“军垦新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以下简称师市)皮山农场。

皮山农场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以西96公里处,与皮山县接壤,始建于1955年,当时名为皮山县示范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后,隶属兵团管辖,是第十四师所辖的5个农牧团场之一。

皮山农场党委书记、政委胡明武,便是从寿光走出的干部。因公务繁忙很晚才见上我们的那天晚上,老乡见老乡,乡音未改,改变的是变黑的容颜与肩上的责任。昆仑山下,他与这里的寿光老乡一起,在为“寿光模式”的推广而努力!

在酒店附近路口的小饭馆匆匆吃过早餐,恒蔬无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蔬无疆)项目经理孙晓雷带领我们来到皮山农场菜博园采访。

菜博园一进大门右侧的一处大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面有一排平房,“恒蔬无疆皮山农场园区服务中心”红字牌匾与“恒蔬无疆人的天职——种好菜”“恒蔬无疆人的梦——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集群”两条横幅,昭示这里便是恒蔬无疆的皮山总部。

而水泥地面、屋顶、门窗、汽车等处覆盖的一层黄沙,则向我们展示了此地的环境。

“这里地处‘风头水尾’,风沙大,雨水少,乍来直接呛不了!”孙晓雷说。

在对面的皮山农场菜博园游客服务中心,一个类似寿光菜博会展厅的地方,我发现了“寿光元素”——有寿光蔬菜logo的“寿光市贾思勰·新农人工作站 十四师皮山农场”铜牌,“寿光—十四师皮山农场跨区域党建联建基地”“寿光—十四师皮山农场流动党员党支部”铜牌,校企合作单位(和田职业技术学院与寿光恒蔬无疆)铜牌,写有“恒蔬无疆 专注蔬菜 永无止境”的多块吊牌……

孙晓雷介绍,他们的1-4期项目已建成占地3000多亩的大棚共101座,5、6期正在规划中。他带领我们来到建于沙漠中的3、4期项目——第十四师皮山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B1号大棚入口处有一块宣传牌,告诉我们这些信息:建设期为2022年,设计、施工单位为寿光恒蔬无疆;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全部来自中央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建设13座沙漠地区专用大跨度日光温室以及数字节水总控室等配套设施。

我流连于棚区,发现每个大棚入口处都贴着这样一个醒目的白色小牌,写有恒蔬无疆总经理的手机号和郑重承诺:“在园区,您是主人,是合伙人;在园区,我们是服务员,是店小二。为了您的发家致富,我们竭尽所能!”恒蔬无疆就是以这种“合伙人”的合作形式,让当地农民承包大棚,他们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及种苗、药肥等支持,手把手地教他们“玩”大棚,与种植户打成一片,结成利益共同体,“像石榴籽那样牢牢地抱在一起”。

孙晓雷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创新了运营管理模式,当前采用投资商+运营商+产业合伙人的运营模式,当地政府主导投资,咱们寿光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来运营企业,当地的民族乡亲和我们从山东、河南等地招募前来落户的汉族同志一起从事现代设施农业,通过寿光技术员的精心指导,已培养了一批种植技术能手,成为十四师首批通过种菜致富的农场职工。”

进得棚来,我看到长势正旺的西红柿在接受滴灌,已经成熟的红果点缀在青枝绿叶间,几位维族女工边采摘边说笑,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丰收图”。

“我们通过土壤改良,种出来的瓜菜口感好、品质高,远销济南、上海、嘉兴等地,供不应求!”孙晓雷难掩自豪的神色。

夜里,下了一场久违的小雨,沙尘消停了不少,一种“久旱逢甘霖”的畅快之感涌遍全身。

我们终于穿越了期待已久的沙漠公路。除了散布其中的胡杨树和路上偶遇的车辆带来些许生机外,满目皆是大漠荒凉,这也许就是传说中无水、无电、无油、无信号的“无人区”吧?

在沙漠公路的尽头,恒蔬无疆的车早已等候在路旁,径直把我们带到了昆玉市恒蔬无疆数字农业科创园,走进由恒蔬无疆承建的第十四师二二四团种植养殖基地配套建设项目。该项目新建沙漠专用日光温室30座,日光温室配套精准水肥管控系统、育苗系统、数字识别管控、数字传感系统及其他配套设备。

寿光参与承建运营的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数字农业科创园。张亚男 摄

走进长240米、宽17米的现代化大棚,只见一排排绿油油的西红柿整齐排列、藤蔓垂吊,技术员正在认真观察长势,根据传感器数据为西红柿补充养分。抬眼望去,温湿度显示屏、感应器、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系统、高温物理杀菌仪等设施一应俱全,只需一部手机,技术员就可以线上操作,给作物施肥、浇水、补光。

“蔬菜‘渴’了、‘饿’了、‘冷’了、‘热’了,通过传感器,我们可以随时掌握。通过技术控制,西红柿能实现同时成熟、成色一致、大小均匀,这就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项目负责人何瑞法介绍说,作为师市二二四团招商引资龙头企业,他们目前已建成30座沙漠专用型日光温室大棚,每座大棚种植面积约2.8亩,亩产果蔬1万公斤,亩均效益9万元以上。2022年,公司累计销售各类果蔬2000余吨,产品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远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走进恒蔬无疆合伙人布阿依谢姆的螺丝椒大棚,她和丈夫正置身翠绿的植株间,娴熟地进行日常管理。

面对我们的镜头,布阿依谢姆略显腼腆,用还算流利的汉语说:“我今年30岁,去年来恒蔬无疆承包了两个棚,一个种螺丝椒,一个种西红柿。这边的大棚非常好,山东寿光来的师傅上门教我们种植技术,长势很好,去年每公斤螺丝椒卖到14元,有一次采摘一茬赚了3万多,一个棚当年就收入20万。今年我们种了4个棚,收入会更高,日子也会越过越好,我们很开心!”

她丈夫的汉语则显得生硬,只告诉我们他的名字叫米热艾合麦提,今年32岁。由于皮肤黝黑,身材瘦削,他的年龄看上去还要大一些。

无独有偶。在辣椒棚中劳作的另一对维族夫妇,则有着他们的致富故事。

“我是1992年的,我们原来在策勒县开饭馆,去年来这里承包了俩大棚,挣了十几万,买了我们的第一辆汽车。”帅气的麦提亚库普·麦提库尔班手指棚外路边的白色轿车,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我们再加把劲儿,争取挣到20万!”

28岁的妻子阿曼古丽不但人长得漂亮,汉字也写得漂亮,她用两种文字在我的采访本上认真写下了他俩的名字。

麦提亚库普·麦提库尔班夫妇正在承包的大棚中管理螺丝椒。李守亭 摄

即将结束在恒蔬无疆的采访,他们在职工餐厅为我们“饯行”。在离家4200公里的地方,来自老家的师傅为我们做了一桌地道的寿光菜,让离家大半月的我们,尝到了久违的家乡味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寿光模式’的辐射推广,在新疆喀什、伊犁等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我们还要走出国门,走向中亚五国,目前正在进行外贸口岸等的对接,如咱们寿光的‘网红’彩椒,正在洽谈订单……”放眼未来,陈晓雷信心满满。

恒蔬无疆是师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师市不断壮大提升蔬菜产业,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引进恒蔬无疆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万亩设施农业基地。目前,师市蔬菜种植面积达1.17万亩,比上年增长46.8%;现有设施大棚1654座,设施大棚蔬菜供应量占市场蔬菜供应总量的65%。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不“绿”楼兰终不还

我们从和田出发,向东驱车8个半小时,来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若羌县。这里不但有楼兰古国的历史遗迹,还有千年不腐的楼兰美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踏足神秘的若羌大地的那一刻,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句,自然而然涌上我的心头。

丝路楼兰,秘境若羌。若羌别名楼兰,著名的楼兰古城、罗布泊便在此地。该县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县(约相当于2个浙江省、近1个半山东省)。若羌是内地通往中亚和新疆通往内地的第二条战略通道,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

周六这天,我们来到西和高速若羌东收费站不远处的若羌县盛世羌农农业科技示范园,采访由寿光人参与建设运营的智慧农业展示中心项目。

沙海边,“丰”景这边独好。这是一座智能化的日光玻璃温室,建筑面积8987平方米,项目承建负责人刘勇来自寿光纪台,潍坊鼎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一直致力于提供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综合解决方案。他带领我们从1号入口进入展示中心参观。走进智能温室,绿意扑面而来。一排排水培架上,各种绿植、蔬菜一片翠绿,智能温室控制系统让棚内环境达到最适宜的条件。休闲旅游观光大棚内,鱼菜共生、漂浮栽培、气雾栽培等10余种蔬菜栽培模式尽显科技感。黄沙栽培、高架草莓等基质栽培模式,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果菜标准化生产栽培系统。

若羌智能化日光玻璃温室内展示10余种蔬菜栽培模式。李守亭 摄

“休闲旅游观光项目已开始接待游客,这里有热带植物、瓜果以及恐龙、菜篮雕塑、舞台、凉亭等景观,很受研学及参观者欢迎,有的新人还来这里拍摄婚纱照呢!”刘勇边引领我们走向温室深处,边介绍项目的布局规划等情况,“那边种植区主要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这里是新品种试验区,旁边是水培种植区,那边是南果北种试验区……”

我们看到智能温室内配有先进的智慧物联系统,控温、通风、遮阳系统确保阳光、水分、营养的有效供给。这里安装了空气、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等设施,工作人员可利用手机或者电脑端实时监测室内情况,远程控制启停风机、湿帘、水肥机等设备,通过及时调整,使室内始终保持适温状态。

我们在基地温室内见到了正在忙着指导当地工人的高级农艺师姜思宝,他来自寿光市古城街道庵头村。他黑黑的脸庞,淡然告诉我:“这边太忙了,自从去年10月份来到若羌,从11月8号开始育苗,到现在将近一年了,我还一直没回过家,看看坚持到年底再说吧!”

绿丛中,他直起腰来,抬起头来,看向棚外的东方。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家乡……

刘勇告诉我们,若羌县地处远离海洋的亚洲大陆深处,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干旱少雨,位置偏远,仅有的露地蔬菜和大棚蔬菜已不能满足群众消费需求,一些时令果蔬需要从远在500公里以外的库尔勒市等地运回。全县60%的果蔬需要从外地采购,解决群众的菜篮子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若羌县盛世羌农农业科技示范园智能温室项目的落地,为该县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解决若羌“菜篮子”问题,促进民族群众就业增收,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10月25日,我在同刘勇的微信交流中得知,他正要从新疆飞往武汉参加农业装备展,为发展新疆现代农业寻求新契机……

为更好地支援新疆、建设新疆,发展蔬菜产业,许许多多像刘勇这样的寿光人,永远在路上,甘做播绿者,不“绿”楼兰终不还!

 

昔日,王乐义等一批批“绿色使者”,从寿光不远万里来为新疆农民传授蔬菜种植技术;今天,在“寿光模式”的示范引领和硬核助力下,新疆的蔬菜生产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为新疆现代化设施农业和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力、新活力。

巍巍天山,壮美昆仑,见证了新疆历史巨变,见证了国家援疆战略,见证了山东援疆故事,也见证了“寿光模式”的新疆贡献。

援疆故事,像玉龙喀什河的玉石一样数不完;真情输送,像塔里木河的流水一样源源不断;援疆精神,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胡杨一样生生不息!

你看,雪山之下,沙漠之上,园区之中,一片片新绿又在悄然萌发……

出品:逐绿中国专题采访团

(王全国 李守亭 左江华 王延义 杜金龙 张克胜 张亚男 于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