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孙欣)家住营里镇王家柳杭村的王炳亮今年89岁,年轻时,他在教育热土上播撒汗水,为寿光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退休后,他醉心书法,将一腔热情倾注于笔尖,演绎精彩的晚年生活。老有所乐,乐享晚年,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凌晨四点起床练字
至今已坚持20多年
记者刚走进王炳亮的家中,就闻到了四处弥漫的淡淡墨香。在他的书房内,摆放着几件古朴的家具,靠墙的书橱内陈列着不少藏书。书房中央摆放着一张宽大的实木桌和一把老式木椅,桌上有大大小小的毛笔,这就是王炳亮的工作台。一旁的墙壁上,则挂满他的书法作品,字字遒劲有力。“我特别喜欢书法,这些年各种字体都练过,现在主练行书。”老人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依旧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运笔挥洒自如。
退休前,王炳亮从教37年,因为工作忙碌,练习书法的机会不多;退休后,有了大把空闲时间的他全身心投入到书法艺术中,每天伏案练习,忙得不亦可乎。“最初我临摹柳公权、颜真卿等大家的字帖,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后,就开始练习行书……”有了多年苦练书法的基础,如今无论哪一种字体,他写起来都是行云流水,彰显纯熟技巧的同时又不失雄厚壮美的风格。
除了临帖,王炳亮还经常书写毛泽东诗词。“毛主席的诗词大气磅礴、雄浑豪放,写完以后,感觉整个人的心胸都开阔了。”他说,字是人的“门面”,写一手好字能受益终身,不仅修身养性,还有益健康。多年来,他从没觉得练习书法枯燥,反而越写越喜欢、越写越有劲。无论何时,只要提起笔就能忘记烦恼喧嚣,心情也会变得平静淡定。
每天凌晨四点,王炳亮就起床练习书法,二十多年来天天如此。每完成一幅作品,他都会细细品味一番,一旦觉得“不称心”,必然重写一张。由于对书法艺术太喜爱,出门时只要看到书法作品,不管是对联、标语还是题词,他都会上前观摩学习,研究别人的字体结构、作品风格,以及字的骨力、间距等,甚至一个笔画、一个顿点都不放过。“多向别人学习,自己才能进步得更多。”他谦虚地说。
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
带动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退休后,王炳亮不仅痴迷书法,还喜欢文化创作,或赋诗填词,或撰文抒情,至今已有七本“著作”,共计十万多字。继《剪贴,摘抄,撰赋》《书道志趣》《桑榆笔趣》《翰墨情缘》等之后,前不久,他又编纂了一本生活撷趣《桑榆秋记》,全册以“精神不老,永远年经”为主线,整理选编了近三十年的“精华著作”,展现了耄耋之龄的老年风采。
“老年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步入老年后,不要恐惧,不要悲观,应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走好这段路程。我们要明白,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精神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炳亮说,他一直相信,只要精神不老,人就永远年轻。这些年来,他坚持劳动,种菜园、维修小家具等杂活,只要自己能办的,从不叫别人代办。“老年人也要多活动,越活动越有劲儿,越活动越幸福。”退休后,在处理好家中事务的同时,他还积极协助乡邻办好红白喜事,深受村民敬重。
“我很欣赏一句话,‘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也是我对自己晚年生活的要求。”虽是耄耋之年,但在王炳亮身上,处处展现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我会把书法爱好坚持下去,争取有所成就,也愿意带动更多人了解书法,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希望所有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幸福美满。”王炳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