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寿光】张新明:乡村邮递路上的坚守者

寿光融媒讯(记者 袁萍)一个人,一条邮路,一路青春;30年,寒来暑往,风雨无阻。1994年1月,张新明成为寿光市邮政局岔河支局的一名投递员,干起了投递工作,一干就是30年。30年里,他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确保每一封信件、每一个包裹都按时送到客户手中,把投递的辛苦、劳累与枯燥,打磨成了坚守邮路的执着和信念。

不惧严寒酷暑

确保每个邮件准时送达

早上7点刚过,47岁的张新明就来到寿光市邮政局岔河支局,将当日需要送达的报纸、快递等一一分类,装到停在门口的电动三轮车上。“我负责着岔河一村、岔河二村、老大营等周边10个村及门店、企业的报刊、包裹等的投递工作。把同一个村的包裹放在一起,是便于投递。”说着话,他手里的活儿一直没停下。

“这是您的包裹,请核对下!”“李大爷,今天的报纸来了。”……寒冬里,张新明一丝不苟地将当天的400多份报刊、200多个邮件一一送到客户手中。“我订阅报纸十多年了,每天都是小张把报纸送到家里,风雨无阻。”“小张干活实在!”“小张人很好,是个热心肠。”……因着张新明的服务态度好,工作认真负责,报纸、邮件从不积压,周边村民对他的工作很是认可。

“刚开始工作时,我每天骑着自行车搭载着50多公斤的报刊、邮件,奔波在投递邮路上,每天两次,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想起30年前刚入行送报送信的情景,张新明禁不住感慨时代变化太快。那时,为了多装邮件及时投递,邮递员会把自行车前袋、后袋、前筐和脚架都捆满邮件,身上还挂着邮包,场景颇为壮观。“这个绝活也只有邮递员才能掌握。”张新明说,现在邮递员的交通工具换成了电动两轮(三轮)和机动车,邮递员轻装上阵,投递速度更快了,效率提升了,自行车也退出了投递行列。

30年来,无论严寒酷暑,张新明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每天穿梭在所负责村庄的大街小巷,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和快捷。对于他来说,最快乐的莫过于将包裹、报刊准确及时送到客户手中。

“30年了,在我这里从没有发生过缺报少刊的现象,邮件妥投率始终百分之百。”对自己所负责的邮件,张新明坚持一个原则——绝不捎转。投递过程中经常遇到客户不在家等情况,对此,张新明从不让别人捎转,而是过段时间再去一趟,直到把邮件亲自送到客户手中。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张新明还力所能及地为村民提供便利:给村民捎带物品、扶老人过马路、帮忙疏导交通、送人去医院……“就是搭把手的事儿,看到了就帮一把。”张新明表示,他的同事个个如此,“在我们邮政员群体中,已经形成了这种助人为乐的氛围”。

30年漫漫邮递路

见证社会发展变迁

从“二八”自行车到电动三轮车,从平房到高楼林立,从狭窄小巷到宽阔大道……工作30年的张新明不仅见证了邮政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

张新明表示,在那个通信方式和交通工具都比较落后的年代,车马很慢,刚寄出信件,人们就开始漫长的等待,期望对方能快点回信。但那时还没有实施“村村通”工程,快递员都是骑着单车在土路上颠簸,晴天灰尘满天,雨天泥泞不堪。后来,条件好了,有了摩托车,但雨雪天还是得靠腿走,因为路不好不安全,所以不敢骑。但是,看到别人收信时高兴的样子,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张新明深知,薄薄的家书里藏着最真挚的情感,承载了太多的牵挂。

以前,投递邮件全是手工交接签收,因为字迹潦草、错别字多,以及地址不详造成的“死信”最令邮递员头疼。每每遇到这些情况,张新明总是一一核实,想方设法把邮件投递到位。如今,这些工作全部实现了电子信息化,每个投递员都配备了手持终端,每投递一件邮件,投递员立即就上传投递信息,客户可以在第一时间查询邮件的运输轨迹。包裹、信件等投递模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投递到户、服务到家成了“邮政人”的服务方式。同时,包裹到达投递环节时,会在第一时间短信通知客户,原来的信报箱也逐步被智能包裹信报箱代替,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科技的进步,也影响着订报(刊)方式由传统的上门服务向电子信息化转变。客户不出家门,通过手中的移动终端就可以订阅报刊、完成付款,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快捷。

从1994年至今,张新明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邮政事业。而在寿光,张新明只是众多邮政投递员的一个代表。他们与基层群众紧密相连,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参与了邮政、物流行业的蜕变,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