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孟令泉:逸笔“写”竹 拾趣人生

寿光融媒讯(记者 杨晓菡)孟令泉,字轩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凤凰岭书院创作院画家、一德轩美术馆馆长。他曾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山水画高研班、中国国家画院唐秀玲工笔重彩高研班、北京凤凰岭书院范扬工作室、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画创作院。主攻山水、花鸟,擅长画竹、篆刻。

胸无成竹”

景随笔意显胸怀

“我画竹是因为喜竹,不仅是爱它的秀美,更爱它的高洁清雅,有骨节、有骨气。”近日,记者来到一德轩美术馆时,孟令泉正专注于作画。寥寥数笔的勾勒,一棵翠竹便跃然纸上。“竹虚心且正直,我的追求也是如此。君子坦荡荡,不喜弯弯绕。”他倾慕文人画的美学境界,在绘画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开拓创新,作品格局简约,古意精巧,气象淡雅,虚静空灵。

古人云:“一世兰半世竹。”画竹之难,可见一斑。谈起画竹,孟令泉有自己的看法。

“‘胸有成竹’是大师郑板桥的重要观点,我的想法与其共鸣,眼中之竹不是手中之竹,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胸无成竹’实际上与‘胸有成竹’是相通的,在‘有’的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达到一种境追笔意、笔到意到的境界。”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孟令泉说:“用最简练的笔触表达出最复杂的物象,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细致入微地研究竹子,就是往深处去思考、感受。“因为我喜欢画竹,所以在住的地方会种很多竹,每天早晚去看一看,呼吸‘竹林’中的气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棵‘竹子’,从中获得更多创作灵感。”孟令泉的画作将山水和竹子结合到一起,做到了山中有竹、竹中有山。“我现在还在不断学习山水画的各种笔法、技巧、笔墨和形态,希望山水画的水准还能不断攀升,最终将山水画与我的竹子完美结合,在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与艺术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风格。”

孟令泉的画室内悬挂着他画的风竹、雨竹、晴竹等作品,有的迎风带露,有的清闲幽旷,坐于其间,满眼皆竹,使人如闻山水林泉,秋风飒飒;如观流泉洒落,竹藏风雨,云烟霭霭,野径迂回,各有情态,各有情趣。众多画作中,几幅红竹特别引人注目。他介绍说:“这是我用朱砂研磨成粉后调配的颜料画的。”用朱砂“画”红竹,亮丽而不燥气,沉稳而不轻浮,既奔放又高雅,“在家中悬挂竹子有‘竹报平安’的寓意,而朱竹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能展现‘鸿运当头’之势。”

前路漫漫

不忘初心永攀峰

在家里,眼前就是世界;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在孟令泉看来,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干成了工作。回头再看,他很欣慰“自己是幸运的”。

2011年,对孟令泉来说是个转折点。那年,他决定到北京进修,回忆起那段北漂经历,可谓“苦伴着甜”。他和媳妇租住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虽然空间很小,但因为能学到知识,让他们感到生活特别充实、幸福。

在北京那几年,孟令泉在唐秀玲老师的工笔重彩高研班系统学习,“工笔画的画法讲究细致工整,就像绣花一样。”追求艺术的道路困难重重,又费脑又费力,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精神,但他从不气馁,一画就是一整天,时常废寝忘食。高强度的工笔绘画,导致他把眼睛累红了、累花了,但他毫不在乎。“在北京的学习经历,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突破了自己。”他感激地说。

多年坚守,终结硕果。今年,孟令泉加入中国美协,正式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说,这份荣誉是用辛勤的汗水和付出换来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没有锲而不舍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很难坚持下来。“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对我的绘画生涯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非常珍惜这份荣誉。前途漫漫,唯有不忘初心,静心创作,才能回报长期以来支持我的家人和亲朋。”

美术评论家褚哲轮先生曾如此评价孟令泉及画作:“禀赋古鲁人之浩然正气,宽厚博怀,又以苦心孤诣而成竹在胸,是故所画之竹亦正气、浩然、博大,意气所至总能信手拈来,笔笔生发,无论繁简、疏密,折枝,皆能笔墨淋漓,生机勃然,厚重大雅。”

岁月荏苒,往事如烟。孟令泉说,过去的时日是硕果的积累,未来的梦幻是崭新的渴望,他将奋发图强,展翅高飞,再攀艺术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