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袁萍)胃暖心更暖的“幸福食堂”,充满“现代味”的文明婚礼,饱含“乡土味”的文体活动……近年来,寿光市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引领,聚合城乡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系列接地气、冒热气的文明实践活动,持续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塑形铸魂”,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孝老爱亲
凝聚乡村文化振兴“正能量”
“快来坐下,一会儿就开饭了!”上午10点半,孙家集街道东马疃村村民付成仁来到位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幸福食堂”,招呼老朋友一起等待11点开饭。午饭花了1元钱,付成仁吃了馒头、肉沫南瓜、炸鱼、蛋炒圆葱,喝了一碗玉米粥。“馒头热乎乎的,菜炖得很烂,我吃着很可口。”他高兴地说。
2021年11月,东马疃村建成“幸福食堂”,为老人每天提供午、晚餐,80岁以上老人每餐1元钱,90岁以上每餐5毛钱。目前,全村共有23位老人享受这样的待遇。“我父亲可喜欢吃食堂了,都是新鲜饭菜,还可以和老伙计拉拉呱。老人心情好了,我们也省心。”付成仁的儿子付文国说。
“幸福食堂”成功解决了“为老”问题。
针对“为小”,东马疃村则建设了“四点半学校”,孩子们放了学,可以一块在“四点半学校”里玩耍学习。“我们下班较晚,孩子放学后先去‘四点半学校’,那里有志愿者照顾着,非常省心。”说起村里办的民生实事,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寿光从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日常“小事”入手,围绕“孝老、敬老、爱老、养老”,在金马寨村、屯西村等100多个村建成了“幸福食堂”,常年为老人提供1元餐、免费餐;村村举办敬老饺子宴,参与志愿者9万多人次,惠及老人20多万人次。每逢有老人过生日,村“两委”和志愿者会上门给老人送蛋糕、陪老人拉家常……种种有温度、暖民心的文明实践活动,架起了一条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移风易俗
培育乡村文化振兴“新风尚”
平整干净的墓园小路,苍松翠柏间的生态墓穴,整齐有序的成排石碑……这是稻田镇崔岭西村改造后的绿色墓地。然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村里的集中埋葬点,杂草丛生、环境脏乱差。“没改造前,每到清明节,村委就要安排专人来清理杂草,要不然村民扫墓都落不下脚。”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公墓改革中,村里改掉大坟头280个,改造后的公墓仅占地2亩,并有专人管理,原来的“乱坟岗”变成了现在的绿色墓园。
近年来,寿光大力推动殡葬改革,引领乡村丧葬旧俗“破冰”。通过殡改攻坚行动,文明礼葬观念渗透群众心中,农村节地生态公墓改造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寿光市已改造完成埋葬点824处,整治大坟头27.2万个,增加节地生态墓位21.1万个,节约土地近4000亩,新增绿化面积7500余亩,新建的公墓穴位可满足未来30年的殡葬需求,文明礼葬观念已深入百姓心中。
“我们自愿结为夫妻,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肩负起婚姻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上孝父母,下教子女,互敬互爱……”在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一对新人手拿结婚证,在庄严的国徽下宣读结婚誓词。该仪式是寿光市婚姻登记中心为促进家庭和谐稳定,结合婚俗改革采取的创新举措。
提倡喜宴控制在10桌以内,每桌费用控制在800元以内,反对租用豪华婚车讲排场、过度装饰婚车……寿光市通过婚姻家庭辅导、结婚登记颁证创新、规范喜事新办标准等方式,大力开展婚俗改革,逐步让健康文明、简约适度的婚俗新风成为社会主流,推动文明婚俗理念深入人心。
以文化人
提振乡村文化振兴“精气神”
在文家街道桑家庄子村有一条“博士街”,因连出6位博士生而闻名,这也成为全村人的骄傲。“一条街上出了6位博士生,这就是我们村的‘文化特色’。”村“两委”成员桑文生表示,自立村以来,该村祖祖辈辈重视教育,文化氛围一直非常浓厚,“为了更好地用历史和榜样力量激励村民,我们建起了‘乡村记忆馆’,希望大家都能向村里的优秀人才学习,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为营造浓厚的文化教育氛围,给村民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村里专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曲艺戏堂”,同时配备专业舞台和音响设备,方便京剧爱好者排练节目和演出。除曲艺戏堂外,文明实践站还设有“幸福食堂”“乡村大舞台”等,开放了科普室、文体室等多个功能室,让村民们在闲暇之时享受惬意生活。
桑家庄村正是寿光市“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寿光市大力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发展,连续6年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每年举办周末群众大舞台、千场公益巡演、“跟我学艺术”全民艺术普及等活动,实现基层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全年不断线。目前,培训各类城乡文化人才25000多人次,培育发展庄户剧团200多家,建立民间文艺演出队伍1000多支,年送戏1200余场、送电影11000余场,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