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数九寒天 他们守护着城市“温暖 ”

寿光融媒讯(记者 孙欣 付冰川)数九寒天,在凛冽的寒风中,总有一些忙碌的身影,温暖着这座城市,为寒冬增添了一抹亮色。日前,记者深入城市社区、蔬菜批发市场等地,探访寒风里的户外劳动者,记录他们平凡朴实的冬日生活。

公交司机

小腿贴上暖宝宝 热水杯也能“取暖”

冬日的早晨寒风凛冽,当整个寿光还在沉睡的时候,公交车司机就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6时许,1路车公交司机桑丽苹来到了始发站,启动车子进行预热。对于公交司机而言,夏天和冬天都不轻松,尤其是冬季,由于车内没有暖气,驾驶车辆需要面对不小的体力和技术考验。

早上出门前,桑丽苹像往常一样穿上厚棉衣棉裤,小腿处还贴上了暖宝宝。“冬天气温低,不用暖宝宝的话,小腿会冻得受不了,影响驾驶安全。”桑丽苹说,她所驾驶的车型没有空调,在冬天,有时车厢内气温比较低。

桑丽苹每天都会在车里备一大杯热水,但喝的次数很少,一是怕上厕所耽误行车时间,二是可以留着暖和手。不过,长期的驾车让她身上也出现了“职业病”:“有时候会觉得肩颈或者腰部很酸,在车上只能自己用手揉一揉缓解一下。”

一年四季,早起晚归。多年以来,桑丽苹将更多的温暖和爱心都撒播在了公交车上。尽管天气寒冷,但不影响桑丽苹为乘客提供暖心服务:搀扶老人上下车;帮助孕妇找座位;为外地乘客指路……这都是她的日常工作。

1路公交线共有28个站,抵达终点站后,来不及多休息,桑丽苹又踏上了返程的路。“不能耽搁久了,有时候我们晚一分钟,乘客就要在寒风中多等一分钟。”当了多年的公交车司机,其中的辛苦自然不必多说。桑丽苹觉得,她的工作关系到每一位乘客的便利出行,所以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服务,让每位乘客都能在寒风中感受到温暖。

蔬菜商贩

菜比人娇贵 棉被盖三层

2023年12月26日7时许,室外气温-6℃左右,在东郭农贸市场,到处都是商贩们忙碌的身影。菜摊商贩徐金珍就是其中之一——她不到6时就赶来了。“每天早上5点多,我丈夫就会到批发市场批发最新鲜的蔬菜,回来后我再把这些蔬菜一一摆放到摊位上……”早上,市场里温度很低。记者看到,她身穿两层棉衣,脚上穿着厚棉鞋,依然冻得直跺脚。

早上8时许,渐渐有顾客上门,徐金珍开始忙碌起来,一边择菜捆菜,一边招呼顾客。“这些油菜够你们今天吃了,买多了剩下就不新鲜了。”她为一位买菜的女士挑选了对方需要的蔬菜,并细心叮嘱对方。

“他们卖菜很辛苦,每天起早贪黑地干,市场里冷得我都不愿多待,每次买完立马就走,而他们一站就是一天,最冷的时候估计都冻透了,我总能看到他们没事就在原地蹦两下……”说起徐金珍夫妇的辛苦,经常来买菜的张女士印象深刻。

“到了冬天,菜比人娇贵,一不注意就会被冻坏。”记者看到,市场里的蔬菜水果摊位上都盖了两三层棉被。“冬天要给菜盖上厚被子,最多的时候要盖五六层,甚至里面还要加上两层油纸。这样一来,售卖时可以保证一定温度,避免蔬菜被冻坏。”当有顾客来买菜时,徐金珍便掀开厚棉被给顾客拿菜,拿完了立即将棉被裹好。

徐金珍指着手上的冻疮说:“冬季经营摊位最难,气温低的天气里,为了避免身体被冻麻,得一直活动着,摆摆菜、捡捡菜叶……不敢停下,即使这样,每年冬天手上还是会生冻疮,抹冻伤膏都不管用。”徐金珍说,虽然她穿的衣服很多,但是因为挑选蔬菜,双手已经被冻得通红,尽管如此,她也不肯戴上手套,“戴着手套摘菜、捆绳都不方便,所以干脆不带了。”

尽管工作辛苦,但是徐金珍和其他菜贩依然每天守候在菜摊前,为了一份养家糊口的生意,也是为了让百姓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供热服务人员

“24小时”待命 每天守在供暖一线

“片区内30多个换热站,每天都得巡查一遍,忙的时候一天两万步是常事。”30岁的刘玉昌从事供暖工作已经5年多,与同事主要负责城北供热片区第三片区,片区内有居民小区20多个。每到供暖季,忙得“不着家”就是他工作最真实的状态。他不仅要对各个换热站的运行情况了如指掌,还要根据用户的意见对辖区内维修人员进行“排兵布阵”,有时也得亲自上阵维修。

2023年12月26日7时,刘玉昌已赶到公司打卡,统一开完晨会调度好一天的工作后,他立刻赶往供暖一线。“最近供暖工作已经稳定下来,只要没特殊情况,就到公司开晨会,梳理最近两天的供暖情况。”第一站,记者跟随他来到未来城小区换热站,抄表、记录、检查设备……例行工作还没结束,一位居民就找他反映最近家里温度不高,希望热企人员查看一下。“走!到家里看看。”二话不说,刘玉昌带上工具来到居民家里。一番检查后,发现是户内供热管道滤网堵塞,影响了供热流量。“清洗完滤网,热量循环起来就好了,再有问题随时联系我们。”随即,刘玉昌又投入到巡站工作中。

“只要用户方便,哪怕晚上十一二点,我们也会第一时间上门服务。”刘玉昌说,家里暖气不热,市民第一时间想反映给热力公司,也迫切希望能得到及时解决,所以公司规定:接到用户电话后,工作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上门服务。

10时左右,刘玉昌又接到同事电话:东营村小区有居民反映家里温度低。随后,记者跟刘玉昌来到居民家中。“问题和上个用户一样,估计也是滤网有点堵。”刘玉昌检查发现,居民家中入户水温正常,但流量偏小,导致室内温度偏低。经过简单拆卸、清洗滤网后,户内供热流量有了明显改善,温度也有了提升。

“前段时间寿光连续低温,超出供热室外设计的限值,给供热工作造成一定压力,现在随着气温回升,我们的工作已经平稳。”采访中,刘玉昌表示,连轴转的城市供暖人并非只有他一个。每年供热季,各热企的供热服务人员和供暖管家们都会巡检供热一线,入户为居民解决供暖问题。他们用敬业和坚守,确保24小时“在线”,为广大市民筑起了一道抵御寒冬的温暖防线,让供暖服务“暖身”更“暖心”。

快递员

全年几无休 一直在路上

“你好,我正在学院路南头儿,10分钟左右到你那儿。”2023年12月27日一早,迎着刺骨的寒风,中通快递业务员宋佳昌正骑着电动三轮车赶路,尽管脸已经冻得通红,但他依然加快着脚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完快件。

宋佳昌,34岁,当快递员已经4年多。他曾从事汽车维修行业,后辞职当了快递员,主要负责中通快递圣城街以南、学院路周边的送件任务。“等干上了这活儿,才知道送快递的不易。”他每天早上5时多起床,6时准时赶到公司卸货;完工后,他要和同事从5万多个快件中分拣各自片区的快件;然后,扫描、打包、规整、装车、送货,忙完这些就得12时左右;简单吃个午饭时,就有客户打电话催着送件了。对快递员来说,拼的就是速度和效率,为了节省时间,午饭他常常在车上简单对付。

宋佳昌告诉记者,从事快递行业就意味着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无论刮风下雪,他和同事都得骑着车出去送件、收件。一天下来,他们要搬运大小包裹数千件,厚厚的棉手套每隔十天半月就会磨破一双。到了节假日,他们会更忙,常常晚上9时多才能下班回家,有时累得一倒下就能睡着。

宋佳昌自称是快递行业里的“老人”,因为快递员换人频繁,很多人因为吃不了苦累、受不了委屈,干不了几年就离开了,但他想一直坚持下去。他告诉记者,刚开始到片区送货,路不熟悉,楼不熟悉,一个快递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送到。但现在,片区内的每个社区、单位,他都熟记于心,总能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快递。凭着自己的辛勤努力,他还被公司评为“劳动模范”。

“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虽然有些人会对我不满意、不认可,但多数人对我十分友善,收到快件会说一声‘谢谢’,还有人送过我面包和泡面,常来常往的多了,一些都成了朋友。”从快递员这份“风吹雨打”的工作中,宋佳昌体会到了快乐和温暖。他笑着说,职业不分贵贱,从事快递业以来,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他的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奔波中体会到了一份朴实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一想到能服务于千家万户,感觉自己被需要着,就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