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寿光】羊口镇曹辛庄村:关爱“一幼一老”托起“朝夕美好”

干净整洁的幸福食堂、藏书丰富的乡村书房、崭新齐全的休闲娱乐室……日前,走进寿光市羊口镇曹辛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看到不少村民在这里读书、下棋,现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一片。

“一老”连着“夕阳”,“一幼”连着“朝阳”,都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在曹辛庄村,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美好愿景,正化为一幅幅现实的图景。据介绍,为进一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该村充分整合闲置资源,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为老”“为小”等服务阵地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午晚用餐、为儿童提供文化娱乐等服务,用心用情托起村里的“朝夕美好”。

老有颐养

 幸福食堂打造享老“幸福圈”

近年来,老年人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如何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曹辛庄村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品质,让优质“家门口”服务惠及村里的老人。

“村里有了幸福食堂后,我们顿顿都能吃上热乎的饭菜,而且经常会有新花样,别提多幸福了。孩子们都说我胖了,精气神也足了!”提到“幸福食堂”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幸福变化,81岁的曹维义老人乐得合不拢嘴。2022年,曹辛庄村幸福食堂启用,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食”光,一系列精细化养老服务更是让老人暖胃又暖心。

曹辛庄村幸福食堂集膳食加工配制、集中用餐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面积约400平方米,配有空调、电视、棋牌桌等休闲娱乐设施,可同时容纳50至80人就餐。据曹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曹延兴介绍,他们村有568户、1986口人,一半村民在外工作。为了解决村内高龄、空巢老人用餐难问题,村党支部按照党建引领、政府支持、村级主办、多元筹资的思路,积极筹划建设幸福食堂,推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搭建了党群“连心桥”。

如今,幸福食堂每日为村内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午、晚两餐,根据年龄,老年人每餐只需支付0.5元至1元,百岁老人全部免费;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可由子女代替打饭。“我们与寿光养老服务集团合作,在满足老年人饮食口味和营养搭配的同时,注重低糖、低盐,确保老年人餐餐安全健康。”曹延兴说。

“餐前工作人员会教老人们做一些保健操,餐后大家可以围坐在一起,拉拉家常,看看电视,现在,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曹延兴说,他们为老年人量身打造了一整套保健操,对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呼吸、神经等系统都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在这里,他们还通过开展饺子宴、健康义诊、免费理发、文艺表演等志愿服务活动,让老人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幼有善育 

乡村书房筑起孩子的“精神粮仓”

“我们村的乡村书屋配备了桌椅、电脑等设施,在周末或假期,我经常带孩子来这里读书学习。”村民周翠萍和两个女儿是乡村书屋的“常客”,她说,自从村里有了乡村书屋以后,孩子们都在一块儿学习,效率提高了,成绩也提升了,“乡村书屋成了孩子们学习充电的好去处。”

如今,曹辛庄村通过打造乡村书屋,强化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拓展书屋功能内涵与外延,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真正让乡村书屋活起来、用起来,让乡村振兴也有了“诗和远方”。

“乡村书屋上承市、镇对村公共文化指导和文化输出,下接村组内部文化共享、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组织和连接,不仅是新时代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引领乡村文明建设的‘精神粮仓’和‘加油站’,也是群众求知解惑、丰富生活的‘精神家园’。”作为乡村书屋管理员的刘小花深知乡村书屋的重要性,平时,她除了完成卫生打扫、书籍分类、登记记录等工作,还积极发动村民带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日常阅读中,利用多样化、信息化、碎片化等方式开辟场景化阅读新空间,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资源,使乡村书屋发挥了涵养乡风文明、培育文化人才的文化阵地作用。

“我们乡村书屋存放的书籍有1500余册,为方便村民借阅查找图书,工作人员将每一本书都仔细整理归置,每一类书的摆放位置都牢记于心。”曹延兴说,村委通过宣讲会、读书会、亲子阅读等多种形式,对村民广泛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了村民读书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大家良好的阅读习惯。下步,村里将不断丰富图书种类和数量,为村民特别是孩子们提供更多精神食粮,让满满书香成为村庄的文化标签,为乡村振兴注入最富内涵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