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追梦人·一线故事丨“饭包大妈”李艳玲

寿光融媒讯(记者 杨晓菡)夜幕降临,新兴特色步行街的彩灯亮起,一个个集装箱形状的彩色商铺打开了玻璃窗,摊主们纷纷在窗口摆出了自己的特色小吃,迎接着前来逛夜市的市民。其中,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铺,没有华丽的广告牌,也没有亮眼的灯带装饰,只在档口的玻璃窗上简单地写着东北饭包、饭团等字样,但它的前面却挤着不少客人。店铺的老板娘,就是大家口里的“饭包大妈”。

“老妹儿,要什么口味的,葱花香菜辣椒要不要?”靠近小摊,57岁的“饭包大妈”李艳玲热情的招呼声清晰入耳。只见她熟练地舀出一勺米饭、一勺土豆泥,放到盆里快速搅拌,期间,她会加入鸡蛋酱、葱花、香菜、花生等配料,然后放在蒲扇大的白菜叶子上扎紧,就这样,一个东北饭包完成了,全程用时两分钟左右。制作完饭包,老板娘顺手把操作台擦干净,让整个小店时刻保持着整洁。

李艳玲的老家是黑龙江黑河,2023年是她在寿光摆摊卖饭包的第九年。“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寿光结婚安了家。为了支持他们小两口,我就跟着一起过来了,想着离得近,多少能帮衬一下。”李艳玲说,从东北过来后她闲不住,就想出去找点事做。想着最拿手的手艺是打饭包,她便萌生出支摊卖饭包的点子。特别是她发现当时寿光还没有专门做东北饭包的摊位,在和儿子儿媳商量后,她决定“开”个小摊试试。

这些年,李艳玲从一个手推车散摊开始,通过不断和顾客们交流、调整口味,增加饭包种类,她的散摊逐渐扩大规模并稳定下来。如今,她开了一家夜市门店,饭包品种多样,有了稳定客源,收入也慢慢多了起来。“儿子儿媳经常在下班后就过来帮忙,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虽然忙碌,但感觉很幸福。”她高兴地说。

李艳玲“出夜市”有着自己的节奏。卖饭包通常要在傍晚五六点钟开始,到晚十一点左右结束。看的见是她忙忙碌碌几个小时,看不见的是她整个下午都在焖米饭、洗菜叶、做土豆泥及各种现炸酱。夜市收摊后,她还要把放米饭、土豆泥的桶清洗出来。第二天一早,她又得去早市挑选新鲜的蔬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艳玲就这样快乐地忙碌着。

“夏天夜市忙的时候,一天要蒸30多斤大米,一晚能卖七八百块钱。冬天夜市不算忙,但赚的钱也足够一家人日常开销了。”李艳玲说,一份饭包根据品类和分量大小,价格从七八块到十几块不等,“很多人都是自己找着店过来,甚至临朐、昌乐、青州等周边地区的顾客也开车过来买,他们一次就买十来个,带回去分给朋友或者冻在冰箱里慢慢吃。”

“饭包就是一个主食,是个家常味,没有啥秘方。作为东北人,吃的是一种记忆;对外地人或者寿光本地人,吃的是一种新鲜。大家喜欢这个口味,慢慢地变成回头客,我觉得这是对我的认可,是对我手艺的信任,我会坚持做下去的。”李艳玲说,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你认真对待,结果就一定不能亏待你。来寿光九年,从她的儿子结婚,到现在孙辈出生,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现在,我们的摊位有了规范化管理,有了稳定的水电供应,没有任何摆摊顾虑,所以,我们相信未来的日子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