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付冰川通讯员马祖栋)位于羊青路附近的南台头遗址,2022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日前,记者从寿光市博物馆获悉,为更好地保护遗址,连日来,寿光市博物馆专业人员与山东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勘探人员对遗址进行考古勘探掐边,为下步划定遗址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以及编制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南台头遗址主要范围在台头镇南台头村西北的‘凤凰台’及周边,有54000平方米左右,文化堆积厚约1.5米,暴露有灰坑和龙山文化墓葬,采集有龙山文化时期鬶足、鼎足、商代碗口、西周绳纹鬲等。遗址对研究寿光从龙山文化至西周聚落分布状况具有重要价值。”寿光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寿光市文物资源和文化遗址丰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近年来的陆续考察发现,境内共发现并登录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3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
据了解,寿光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4万余件(套),多数为遗址出土文物。其中,火山埠遗址出土的黑陶罍被评为“齐鲁瑰宝”和潍坊市十大镇馆之宝;益都侯城遗址出土的商末至西周早期青铜器,是研究纪国早期历史唯一的一批实物资料,对于山东古国史的研究弥足珍贵。
特别是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发掘,取得了莱州湾南岸地区盐业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在中国盐业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20年侯家辛庄东北遗址的发掘,同样填补了该地区唐代制盐工艺流程的空白。目前,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盐业遗址陆续在寿光北部沿海地区被发现,我市逐渐建立起莱州湾南岸地区自成一派且相对完整的制盐工艺发展谱系,有力地提升了寿光“中国海盐之都”的美誉。
“近年来,根据自身文物资源和文化遗址丰富的特点,我们从多个方面着手,不断加强保护力度,成效显著。”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实施了挂牌保护,落实了保护责任人管理制度和文物管护员定期巡查制度。同时,通过积极申请资金,实施了呙宋台安防工程、纪王台抢救性保护维修、边线王遗址本体保护工程、植庭学校旧址修缮保护项目等多个文物保护工程。更重要的是,我市开始全面落实考古前置政策,为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建立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奠定了基础,对古遗址的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寿光市博物馆顺利实施金属文物、纸质文物、革命文物、青铜器文物等多个修复项目,开展了文物数字化保护和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文物的保存环境,延长了文物寿命。
下步,寿光市将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健全文物保护机制,统筹规划、科学开发,结合当地实际,做到文物保护开发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打造好寿光的文化标识,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同时,多措并举,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文物保护参与度,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文化保护、支持文化开发的良好氛围。另外,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展示和传播,扩大群众基础,推动我市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