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杨晓菡)百善孝为先。恪守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台头镇东庄村,村民隋延明十几年如一日,起早贪黑照顾患病的父亲,成为十里八乡的孝子榜样。面对夸赞,他谦虚地说:“赡养父亲是我的分内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换成谁也会这么做,还可能做得更好。”
十几年如一日
倾心付出无怨无悔
隋延明的父亲在2012年时因中风留下了后遗症,同时患有小脑萎缩和轻微老年痴呆,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身边必须有人常年伺候。而隋延明母亲的意外离世,对老人精神上打击非常大。老人曾一度精神萎靡,身体状态很差。
隋延明有兄妹五人,除了寿光当地的二姐不时过来帮帮忙外,大哥、大姐和三弟都在外地工作,离家较远有心无力,所以,照顾父亲的重担基本上就落在了隋延明身上。对此,他总是对外人说:“虽然父亲不是我一个人的,但是他们都有家庭,工作在外也不方便,加上父亲习惯了在老家生活,所以我们兄弟姐妹商量后,决定让父亲常住在老家,不用‘轮流照顾’。何况作为儿子,我本身就有照顾父亲的责任。我多承担点无所谓,没必要和兄弟姐妹计较什么。他们虽然做不到床前尽孝,但有时间就回老家看望,还经常送营养品,孝心不少于我。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让父亲安享晚年。”
这些年来,隋延明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给父亲做好早餐送过去。伺候父亲吃完饭后,他会帮老人洗漱、换好衣服,再把需要吃的药给父亲拿出来分好。然后,他把香蕉、火龙果等水果切好放到茶几上,一遍遍嘱咐他吃好喝好。最后,他会把房间打扫一遍,给暖瓶灌满热水。等所有家务拾掇妥当后,他会赶在七点半前到单位上班。如果中午忙得没时间回家,他会叮嘱妻子给父亲送去热乎的饭菜,再帮老人把药吃完。
父亲患病后,隋延明辞掉了所有应酬。白天忙碌一天的他,在陪父亲吃完晚饭、给父亲简单按摩后,还会陪着父亲骑着三轮车绕村一圈,几乎风雨无阻。老人脸上洋溢的笑容,“写”满了幸福与知足。
这样暖心的一幕看似普普通通,但在邻里眼中,隋延明多年来对父亲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的悉心照料,已经成了村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也成为村里公认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他的默默付出,是家风家教的无声榜样。邻居们见到他,经常热情地打招呼:“延明,又陪你爸遛弯呢!老人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有福气!”对于大伙的夸赞,他都是笑着回道:“这不是应该的嘛!”
尽己微薄之力
去帮助更多的人
隋延明是村里公认的热心肠,助人为乐是他的口头禅,帮助别人则是他由衷的心愿。“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隋延明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来最朴实的行动。多年来,他用自己的热情、爱心为村民们默默无闻地做好事,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赞扬。
他不仅关爱自家的老人,也把村中的老人们牵挂在心。逢年过节,他化身村里的志愿者,利用自己休班的时间,为老人进行爱心捐款,或者将实用的米面油送到老人们手中。“老人们更多的时候是希望能得到陪伴,有人聊天解闷。”为此,隋延明经常到老人家中,与他们促膝长谈,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耐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老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嘱咐他们保重身体,适时添衣保暖。
一声声贴心的嘱咐,让老人们备感温暖。村里老人聊起隋延明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夸他“孝顺、懂事、有爱心”。如今,村里像隋延明这样的“孝星”越来越多,村里孝老敬老的风气也越来越浓,人人敬老已蔚然成风。
“这些年一步一步走过来,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特别是我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了‘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的真正含义。”谈起助人为乐的经历,隋延明感慨万千。
多年来,隋延明用朴实的善行善举,在琐碎的日常中一点一滴地书写着“孝”和“爱”,营造了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情真意切的孝老爱亲故事,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