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近年来,随着工业化服装批量生产,缝纫这门老手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寿光,仍有部分缝纫手艺人坚守着这一行当,并且,他们创新传承,提品质、做品牌,走上了高端定制服装发展路。“90后”姐妹花武小桐、武小柯就是这样的新生代手艺人。
两代人的手艺传承
再度翻红“私人定制”
“我们的父母因缝纫结缘,十六七岁开始学习制衣,后来在寿光开起了缝纫店。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曾办过缝纫学校,传授技艺。”武小桐说,儿时的记忆中,她的父母一直在缝纫店、缝纫学校忙碌,不是自己在做衣服,就是在教他人做衣服。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她和妹妹武小柯从小就对服装设计、制作有着浓厚兴趣。
不管发展到什么年代,衣服都是必不可少的,服装的“个性化”“唯一性”更是不会被抛弃。一件真正的漂亮服装,不但包括独特的设计、精致的手工、完美的裁剪,还有对客人穿衣习性的尊重和特殊要求的满足。武小桐告诉记者,当款式多样、价格低廉的批量成衣开始冲击服装市场时,个体裁缝店也从门庭若市变成了门可罗雀。那些年,很多缝纫师傅无奈转行。而她们父母想到的却是“转型”:将高端面料和服装设计相结合,走“私人定制”路线。
为了继承父母的技艺,武小桐、武小柯均考入专业院校,专门学习设计专业。毕业后,两人先后加入父母的手工制衣行业。
定制服装的制作,无论是设计、选料、打板,还是车缝、整烫,每一件都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需要一个“磨人”的过程。武小桐说:“为了让自己店里的衣服能够引领时尚潮流,每年我们都要去南方进购几百种布料供顾客选择,还经常到一线城市的大型商场去考察衣服款式的流行趋势。”
在制衣店,武小桐带记者来到一处仓库,这里存放着父母几十年来使用过的缝纫机等老物件。“裁缝是一个具有时代色彩的职业,我们的父母则一直心怀传承传统的理念。有着40年缝纫经验的他们,除了坚持做衣服,也是在传承手艺。而这些老物件,就是他们家庭、事业发展的见证。多年来,制衣店里的每位员工上岗培训时,都会来这里了解缝纫行业的发展史。”武小桐说,如今,他们的制衣店既有从业30多年的缝纫老师傅,也有像姐妹俩一样从业不久的年轻人。“新老搭配、以老带新”的组合方式,既传承了老手艺,也为制衣店注入了“新血液”,同时可以全方位服务不同年龄段的顾客,满足大家对衣服款式、工艺等高标准要求。
“守艺人”老少搭档
借助新媒体变“创艺人”
采访当天,妹妹武小柯从早上打开店门便忙个不停,负责为顾客选色、测量并提供相关制衣建议。工作间隙,她还得回复粉丝和顾客的私信。
“我们姐妹俩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制衣店工作,后来,我们将时尚元素和新媒体经营理念等融入这门手艺,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将我们的制衣过程、衣服款式等进行展示,很快有了宣传效果。如今,店铺已经引来了全国各地的顾客定制衣服。”武小柯说。
精湛的手艺、负责的态度,是两代“守艺人”的共同特点。而他们的不同之处是:武小桐、武小柯的父母是“60后”,始终存有工匠之心,互相扶持,用细节诠释初心热爱,制好每一个版,做好每一件衣服;武小桐、武小柯是“90后”新时代手艺人,制衣、宣传、推广等,使用的都是她们在专业学习期间就接触的数字化工具,如每位顾客、每次测量的尺寸信息等,都会在专用系统里录入,这样一来,制衣就会变得精准化、数据化、便捷化。
“这些数据只要在系统里记录过一次,下次老客户再来,我们随时能调出来。新旧数据资料一对比,注意事项一清二楚,不怕出错,也不怕遗漏。”新生代手艺人武小桐、武小柯通过数字化“私人定制”的经营理念和“线上+线下”销售结合的方式,带着制衣店的衣服树立了品牌,走出了寿光。“服装定制,既是职业内容,又是梦想坚守。我们希望更多爱美的人穿上我们制作的衣服。”武小柯说,姐妹俩最大的满足就是看到顾客穿上她们制作的衣服时,脸上露出的满意笑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代手艺人共同坚守的裁缝台上,时光悄然溜走,匠心赓续传承,而经他们缝制的衣服,也成为各自时代最好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