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花甲老人宋泮淮:醉心写书法 刻章享晚年

寿光融媒讯(记者 杨晓菡)一张宣纸、一个砚台、几支毛笔,一块章坯、一块石头、几把刻刀,这都是宋泮淮老人的宝贝。老人在桌前一坐就是半天,只为了平心静气地感受书法的奥秘,尽善尽美地雕刻一枚印章。日前,记者走进67岁的宋泮淮老人家中,听他讲述自己对刻章、书法不一样的理解和传承。

传承坚守  手工刻章传递文明

“刻章看起来很好学,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但学好不容易。想做到游刃有余,没几年工夫,没足够的定力、毅力,根本练不出来。”宋泮淮说,刻章要先学书法,正、草、隶、篆四种字体都要会写,学会“正写”还不够,还要学会熟练地“反写”。

“我的父亲就爱刻章,这门手艺是我跟他学的。”宋泮淮告诉记者,上初中时他就对父亲刻的章十分感兴趣。跟父亲学刻章的第一步,是学习写反字。而除了练字,刀法的训练也很重要,比如刻章的刀法有横刀、竖刀、挑刀等。“刻章的时候,每一个笔画都不能取巧,一不留神刻歪了,就要磨掉重刻。”

老人拿出一枚元宝状的印章,上面篆刻着“富贵”二字。他介绍说,以前在搅拌厂上班时,他捡到了一些形状各异的石头,然后就根据石头的天然形状雕刻出各式各样的印章,不仅有“元宝”,还有用葫芦状石头雕刻的“吉祥”。“通过刻章,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手工刻章更像是一种文化坚守。”宋泮淮说。

如今,宋泮淮年过半百,仍将篆刻视为自己追求的梦想。谈及对这项艺术的理解时,他说:“篆刻一定要精益求精,与时俱进。”随即,他拿出自己篆刻的一套6枚5厘米×5厘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章给记者展示,每个章上的阴阳篆刻,细致入微。在他的印章作品中,不难发现,多数以社会时政内容为主,用他的话说,这样既体现了篆刻艺术的魅力,也宣传了社会文明进步。

老有所乐  醉心书法陶冶情操

宋泮淮醉心书法多年,退休前由于各种原因,练习书法的机会和时间不多。退休后,他便一心扑在书法上,勤学苦练,潜心钻研。

“练习书法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松懈。”除了每天执笔临帖,老人最常写的便是古诗词,“古诗词韵味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完之后更是觉得气势十足、心胸开阔。”宋泮淮说,凭借一幅幅优秀的作品,他如今已加入了寿光市书法家协会和寿光市老年书画研究会。

年轻时的宋泮淮便热心帮村里的亲朋好友写福字、写对联。“大家伙儿听说我写字好,刚进腊月就到家里找我帮忙。有一年,邻居大年初二才回村,立马上门找我写春联,我二话不说,转身进屋就开始裁纸、研墨、写春联。”宋泮淮说,能被亲友们认可、被他们需要,是他的荣幸。

随后,宋泮淮从他的作品中取出了近期的得意之作——《百寿图》。这是由99个字形各异的篆体“寿”字组成的一个大“寿”字。老人说,这幅作品从字体的设计到书写完成,花费了他两天的时间,这还不包括前期各种字形的收集时间。对于常年练习书法的宋泮淮来说,书写近百个“寿”字并不难,难的是收集造型各异的字体。对篆书感兴趣的他,翻阅大量书法资料,与友人们交流总结,终于收集了一百多个造型各异又美观大方的字体。最后,他精选了99个“寿”字,拼写出了这幅《百寿图》。

“书画、刻章是一门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艺术。每一次创作,我都要全神贯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有时候,为了刻好一个字或者一幅画,我会反复琢磨、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坚持和耐心,也体会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多年来,宋泮淮醉心书法刻章,将一腔心血都倾注在笔尖、刀尖,演绎了丰富精彩的晚年生活。老有所乐,乐享晚年,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