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 通讯员 刘忠)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寿光不断深化人才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持续注入智力、激发活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寿光发展。作为时代“新农人”,他们理念新、思路新,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村民从传统小农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
“这是我们农场种出来的西红柿,果形小、口感甜,营养价值高。”日前,记者来到寿光优格家庭农场时,农场主李伟明正在通过手机进行直播。作为一位“新农人”,他搞农业、玩直播,将自己从事的领域定位在农村农业这一主阵地,不仅自己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还通过“农场+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带领合作社41户社员闯出了致富新路子。
全链条式经营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我父亲从上世纪90年代就做蔬菜收购、销售生意,2006年,我跟着涉足蔬菜行业,那时候年轻,只能从最基层的收购、运输蔬菜做起。”李伟明今年36岁,入行的第二年,他便在蔬菜交易淡季接触了农资生意。2010年,他开了家农资店,涉及的蔬菜领域也越来越广。
2017年,李伟明承包100多亩地建起了寿光优格家庭农场,主要种植西红柿。“除了种植西红柿外,我还在销售农资产品时用‘订单模式’与农户签订协议。根据协议,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由我提供农资产品、技术指导;西红柿成熟后,我负责回收销售;农户只负责蔬菜的种植管理,全程省心省力。”李伟明介绍,与传统农民单打独斗的模式相比,“新农人”更注重全链条式经营,如今,他注册了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推行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品牌化、组织化、融合化“六化”建设,形成了集种植、初加工、销售、物流等于一体的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李伟明不仅“胆大”,而且善于接受新事物,水肥一体机、自动控温设备、补光灯等现代农业设备在他的农场大棚中被广泛应用,“品牌化”“互联网+”“电商直播”“绿色农业”等新概念、新技术,他更是摸得清楚,用得娴熟。
2019年,李伟明接触到抖音平台,开始通过短视频推介公司的西红柿品种、种植技术等。2021年,在到一处农户大棚里走访时,听农户说“卖西红柿却不知道当天市场价,有时好货没卖到高价”,对此,他很是心疼,便萌生了通过抖音视频、直播等方式给菜农、客户提报西红柿价格的想法,并坚持到现在。“生意的本质是分享,把好的东西分享给有需要的人,获得合理的服务费用,同时秉承做一单生意、交一个朋友的原则,这才是‘生意’。”他说。
这些年,李伟明一直秉着一颗一心为农的心,以“帮农、助农、为农、富农”为宗旨,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技术手段、商业模式灵活运用到农业领域,有力促进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全链条式经营发展。
发展电商产业
将“屏幕”变成“舞台”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嵌入,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衔接,火热的直播电商成为当前李伟明展销农产品的重要渠道,甚至成为西红柿从田间地头走到全国各地的“快车道”。
采访时,来自浙江的客户正好来合作社进货,李伟明的妻子和几位工作人员则在忙着装箱。李伟明告诉记者:“这些西红柿是刚从地里摘的,早上装箱配送,晚上就能到浙江市民的餐桌上。”
在大棚边的一间工作室内,摆放着手机支架、背景板等工作道具。李伟明说,如今,他们把手机变成“新农具”,把数据变成“新农资”,用一场场直播、一条条视频将合作社的西红柿卖到了全国,不仅提高了合作社社员的收入水平,而且让当地农业经济“活”了起来。
近年来,直播带货有效拉近了农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以一种风风火火的快捷方式,压缩了时间和经济成本,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转变。曾经需要“吆喝着卖”的农产品,借此打破市场壁垒,广开销路,搭上了互联网和物流业发展的快车,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活力。
“我在抖音上主要是通过短视频提报西红柿当日价格,并通过直播宣传带货。别看只是个小小的手机屏幕,却能让远隔千里的消费者了解、购买我们的西红柿,实现‘面对面’卖货。”目前,李伟明的抖音粉丝有3万多人,其中还有全国各地的蔬菜种植户、果蔬经销商等。他说,“直播带货”推动着他不断做优产品、做强基地,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了乡村田野的新“丰”景,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数字经济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