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奋力谱写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寿光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董增吉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之际答记者问
寿光融媒讯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24年“世界水日”主题是“以水促和平”。我国纪念2024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是“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在2024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来临之际,记者专访了寿光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董增吉。
记者:寿光市入围省委、省政府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工作督查激励,请介绍一下2024年寿光市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开展哪些工作?
董增吉:一是抓好水资源优化配置。依靠四通八达现代水网体系,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确保年使用地表水、外调客水1.1亿立方米以上,使用非常规水2180万立方米以上,保障工农业生产、河流生态用水需求。二是抓好节水统筹调度。组织召开2024年节水联席会议,研究制定节水控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三是抓好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落实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双控,加强各行业各领域节水,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四是抓好节水宣传工作。组织开展节水宣传“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菜博会”等“六进”活动,进一步提升全民节水意识。强化节水载体创建,全面提高各行业用水水平。
记者:2022年8月,山东省被水利部确定为黄河流域唯一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寿光市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方面做了哪些重点工作?
董增吉:2018年以来,寿光市先后投资101亿元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水利工程,经过河湖系统治理,寿光市骨干水网基本形成,17条主要河流、2座水库、2处湖泊(湿地)、71条骨干排水沟、438.7公里大棚易涝区排涝沟渠、495公里农田排涝沟渠实现互通互联,形成了以弥河为调蓄中枢、以骨干河道为骨架、以重点湖泊水库和拦河闸坝为节点的现代水网体系。寿光市现代水网体系为工农业生产和河湖生态提供了水源保障,通过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2016年至今使用引黄引江水2.3亿立方米;2023年利用引弥西干渠等调水工程调引弥河水5700万立方米,保障了寿光市北部30万亩耕地灌溉用水;通过4处弥河供水工程为企业提供地表水2700万立方米。
记者:今年寿光市针对河道防汛开展哪些工作?
董增吉:去年,我们面对多场强降雨过程,坚持兴利与除害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圆满完成防汛任务,水利局被评为全省水利系统群众性防汛度汛安全隐患排查竞赛先进集体。今年,我们锚定“人员不伤亡、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目标,全力守住度汛安全底线。一是进一步健全汛前检查机制。我们将抢抓汛前有利天气,对所有水利工程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行动,并规范隐患排查、整改、销号流程,建立隐患和薄弱点一张图,确保“发现一个、整治一个、销号一个”。二是进一步健全防御体系。及时调整完善各河道片区防汛指挥部,修订完善《河道防汛重点部位巡查手册》和《河道防汛抢险手册》,明确险情处置措施,提高抢险应对效率。三是进一步健全河道防汛预案。谋划完善弥河、丹河等12条骨干河道的防御洪水方案,健全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备足和更新防汛物资,与上游水库管理部门建立直联机制,共享水雨情监测、洪水预警数据,深化灾害链风险防控。组织开展多层次防汛应急演练和培训,多方位推动水旱灾害防汛宣传,增强群众的防御意识。
记者:现阶段寿光市美丽幸福河湖创建取得了哪些成果?
董增吉:近年来,寿光市锚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业兴”总目标,创新形成了“安全、生态、文化、智慧、法治”五位一体特色河湖管护模式,按照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创建标准及潍坊市全域美丽幸福河湖创建三年攻坚行动方案要求,2020—2023年,巨淀湖、弥河、小清河、织女河、塌河、胶东调水输水干线、丹河7条河湖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15个镇街区全部创建为市级全域美丽幸福河湖镇,弥河全线通过水利部淮河流域幸福河验收,河湖面貌焕然一新。下一步,寿光市将融入省、潍坊“水网+”行动,不断提升河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探索建立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推动河湖生态保护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效益河湖寿光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