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郑小菲)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差距逐渐缩小,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差异”也在转变。期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让“家门口创业”成为新的潮流。洛城街道南李家村38岁的李广滨,就是其中一位“新农人”。
近日,记者来到他的小西红柿大棚,一股热浪迎面扑来,一株株青翠欲滴的西红柿苗上挂满了红的、绿的小西红柿,色泽鲜亮、晶莹剔透。李广滨表示,既然改行选择了农业,就不能给自己留下遗憾,他的初衷就是“种出品质更好、口感更好的果蔬”。
转行:装修队长回乡种大棚
初升的朝阳透过薄膜,洒在红彤彤的小西红柿上。一如往常,李广滨来到棚里巡视了一番,满心都是收获的喜悦。“这个小西红柿生吃鲜甜可口,一口爆浆,在市场上供不应求。”“85后”的李广滨比同龄人显得更加成熟,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
“我之前在市区从事装修行业,是个包工头。我的父亲是位老菜农,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棚。2015年,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也不想放弃种植多年的大棚,我便解散了装修队,从市区回到老家,转行当了菜农。”李广滨说,隔行如隔山,做事情光凭一腔热情是不行的。作为一名“新农人”,初次踏上农业路的他,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由于没有经验,起初我种的小番茄产量很低。”随后,李广滨跟随父亲的脚步,认真学习蔬菜种植技巧和管理模式。多年来,他克服生产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引品种、管质量,并重点发展小番茄、圣女果等经济果蔬,努力从传统种植模式向小而精、优而特的高效精品农业转型。
棚内温度是不是高了,作物是不是缺水了,叶片是不是有虫害了……每天,李广滨都会钻进大棚,查看作物长势,寻求解决之策。“比如给作物浇水施肥,最好选在晴天的上午,因为到了中午地温能达到15至20度,这个温度更利于根系吸收。”李广滨说,地里的作物就像自己的孩子,要摸清它们的“脾性”,时时关注每个阶段的成长才行,“你对它上心,它就能给你想要的丰收回报。”
李广滨边种边学,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特有的种植和管理模式,曾经的农业“门外汉”,如今成了蔬菜种植的行家。
发展:向高效精品农业转型
经过不懈努力,曾经的老棚有了生机与活力,年轻人的回归也为蔬菜种植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在李广滨的管理下,家里的大棚不断改造升级,自动卷帘机、水肥一体化和滴灌设备等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同时,他多次请农业技术专家进棚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提高了蔬菜品质。
走进另一个大棚时,记者看到,一颗颗大小均匀的小西红柿正在装筐,一筐筐筛选好的西红柿整齐地码放着,现场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邻居们说,李广滨有头脑、能吃苦,虽然只种着3亩地的两个大棚,但他坚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发展路子,种出来的小西红柿产量高、品质好,不仅销路不愁,还打开了高端市场。
“现在我一年种植两茬小西红柿,规模不大,收获时通过蔬菜专业合作社这一个渠道就能销售完。”李广滨说,在小西红柿成熟季,合作社会提前将订单情况告知,待他们采摘后,直接由合作社包装、装箱,并提供“一线式”服务,菜农们省时又省心。
在经济腾飞的浪潮里,李广滨谨记自己是一名农民的孩子,他以不屈不挠的性格和对农业的满腔热情,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汗水,践行着“新农人”的时代责任。“希望更多新农人能一起抱团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李广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