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00后”新农人傅勇超大学毕业回家种棚:种棚不易 重在好学

寿光融媒讯(记者孙欣)在很多人眼中,“00后”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成长于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更加注重自我表达与个性化追求。在洛城街道浮桥村,有这样一位“00后”小伙,在许多同龄人衣着光鲜地在大城市的车水马龙里打拼时,他毅然回到家乡,穿上了劳保鞋,踏上了三轮车,在泥土的芬芳中开启了创业梦,绽放出青春色彩。他就是24岁的“00后”新农人傅勇超。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村种棚

“大学毕业后直接回村种棚,没出去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心中确实有过遗憾。但我相信,蔬菜大棚里的世界同样精彩,通过种植蔬菜大棚,我一定能过上不逊于同龄人的好日子。”傅勇超说,父亲去世后,家中留有一个蔬菜大棚,因为50多岁的母亲一个人忙起来十分吃力,大学毕业后,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回到村里,担负起了照顾母亲和大棚的责任。

最初知道傅勇超回村种棚的想法时,母亲并不支持,但看着他坚持和努力的样子,也逐渐接受了现实。在母亲的帮助下,傅勇超将家中的大棚收拾利索,种上了水果黄瓜苗,自此,他“新农人”的职业生涯开始了。

“刚开始时,也做了‘劳心劳力’的心理准备,但真正下棚后,我还是被这个职业的劳累程度吓了一跳——棚里的活儿太多太杂了,天天在重复,天天干不完。”每天不是吊绳子、吊秧,就是早起摘瓜,劳累的程度远远超过傅勇超的预想。期间,他几次想过放弃,但想到每天跟自己一样劳累的母亲,他就咬牙坚持了下去。

大棚有了,苗子种上了,对于种棚新手来说,最难的还是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缺失。“刚开始种植时,我什么都不懂,多亏了姑妈和姑父,他们手把手地指导我;村里的老少爷们都是种棚多年的‘老把式’,也都是我的老师,只要有问题请教,他们都很热心地帮助我……”在亲戚朋友和父老乡亲的帮助下,傅勇超棚里的水果黄瓜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克服劳累和害羞,从不得不干到乐享

其中“直到第一次外出卖菜,我才知道比起种菜,卖菜才是最令人为难的。”第一次外出卖菜,容易害羞的傅勇超就被难住了。他说,虽然每天早出晚归、身体疲惫,但毕竟是在棚里干活,接触的都是家人,从未觉得尴尬,但第一次去卖菜,面对着一群陌生人,因为太年轻,长相也稚气,在陌生的收菜商和菜农堆里,他害羞得头都抬不起来。

“我低着头,傻傻地躲在车子后面,脸感觉火辣辣的,脑子里嗡嗡的,一片空白,就像做错了事被老师逮住一样。好不容易有个收菜商过来,询问我价格,我也不知道怎么开口,也不知道怎么讨价还价,最后还是一旁的老少爷们儿帮忙,帮我把第一车黄瓜卖了出去。”对于第一次卖菜的经历,傅勇超记忆犹新。

日复一日的劳作,傅勇超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种棚睡不了懒觉。”傅勇超笑着说,在夏季,早晨8点以后棚内气温就会升得很高,所以在凌晨两三点,他就得进棚干活;到了冬季,每天早晨7点半,他得到棚顶开始拉棉被;收获时,他每天都得硬着头皮叫卖,学着大人的样子讨价还价……经过几个月的磨炼,傅勇超对种棚由最开始的不得不干慢慢变成了乐享其中,“幸福的收获感让我体验到了勤劳的快乐”。

傅勇超觉得,与其说自己是新农人,不如说是一名农业创业者。“农业的潜力是无限的,不只是种地那么简单。”自从接触蔬菜大棚开始,傅勇超就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种大棚的日常,虽然只有几百个粉丝,但在他眼里,这样的分享不仅能为枯燥的劳作增添一些乐趣,也能让越来越多的“00后”了解农业。

“我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的,能方便照顾母亲,还有稳定的收入。”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傅勇超身上有着同龄人身上少有的成熟。清晨,当朝阳再次升起时,傅勇超又一次站上了棚顶。他说,棚顶的路很窄,起初自己是踉跄前行,后来脚步越来越稳,“种棚不易,重在好学。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已经步入正轨,开始了用汗水守护家庭、创造幸福的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