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台头镇辛庄村宁超:小芦苇“打”富路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 通讯员 刘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露下晚,菡萏水中秋。”古人从不吝笔墨描写“蒹葭”,而蒹葭就是在北方广泛分布的水生植物——芦苇。芦苇可谓全身是宝,在过去,芦花、苇衣、苇叶、芦根、苇秆等都被人们用于生产生活中。而打苇箔,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老技艺,如今,依然有人靠传承发展打苇箔技艺走上了致富路。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寿光西北部特别流行打苇箔,那时候,不少人靠这门技艺发家致富。而今,随着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打苇箔的人越来越少了。”今年38岁的宁超是台头镇辛庄村人,经营着一家苇箔、苇板加工厂的他,通过传承发展打苇箔技艺,让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1

打苇箔,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

打苇箔,又叫“打箔”,是一种乡间传统手艺。“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苇箔是一种陌生的东西。但在水泥预制板出现以前,盖房子除了梁、廪、椽子这些架构外,苇箔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因为只有房顶铺上苇箔后,才能往上面抹土与麦穰和好的‘泥’,最后填充加厚找平。”宁超是从2013年开始打苇箔的,那时他的岳父从事苇箔销售行业,熟知市场行情,便鼓励他从事苇箔加工生产。于是,他回村承包了8亩地,建起了苇箔加工厂。

“打苇箔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如今会这个手艺的年轻人不多,我们厂现有7名工人,大都是50多岁的‘老人’。”宁超介绍,打苇箔是一个工序繁杂的工艺,既需要技巧,又要耐心,有经验的人不觉得难,没经验的人却干着很累,“厂里的王芹红从17岁就开始打苇箔,婚后又跟丈夫一起打,是我们厂的第一批员工,算起来,她打苇箔已经30多年了。”

“苇箔是以麻绳或者线绳为经线,用芦苇做纬线编织而成。”王芹红边干活边跟记者介绍,最初编织苇箔需要两个人配合操作,方法是在木架上搭好所需的几道经绳,将芦苇一根根接替横在木架上,一人负责续芦苇,另一个负责将绳槌两端的砖头交叉扭结,随后两人同时勒紧一条条的经绳把芦苇勒住,“要用力勒绳子使芦苇间贴得更紧实,提高其硬度。很多人觉得,或许是为了强调这种用力的动作,所以才叫它打箔。”

23

制苇板,传承发展铺就致富路

行走在偌大的苇箔加工厂内,记者注意到,除了一堆堆芦苇外,还有打箔机、运输机、货车等机械装备。“随着苇箔销量的增加,为了扩大规模,我引进了苇箔机等设备,现如今,在传承传统打苇箔技艺的同时,我们主要加工生产苇板,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宁超介绍,所谓的苇板,就是将挑选过的芦苇压缩、编织成板状,再加工成新一代建房用环保型封顶材料。它也是建设房屋、防洪堤、大型粮库、温室大棚、大型养殖场等所需的理想、天然、绿色建筑材料,“苇板拥有芦苇特有的天然属性,有抗压、抗腐、不变色、方便施工等特点。加工制作苇板,也算是打箔技艺的一种传承发展。”

“与机械化生产苇板相比,加工苇箔更费人工,所以我们基本是做订单生意,即根据客户需要的尺寸进行定制生产。”宁超说,苇箔透气性好、韧性高、硬度大,被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现在的苇箔,既是实用物,又是装饰品,可以围成囤装东西,又可用于房屋建筑,做成遮阴用的窗帘、门帘等。

宁超表示,现代化的机器制作比原始打箔方便快捷,但打箔带给人们的记忆永远抹不去。眼下,打箔机早已改变了原始的打箔模式,但人们依然还是习惯用“打箔”来称呼这项传统的技艺。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发展,我们的苇箔、苇板加工已初具规模,有稳定的人工技术、生产材料、客户渠道,并通过批发、定制等方式,将苇箔、苇板销往全国各地。”宁超表示,苇箔生产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司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机械化生产,让老技艺焕发了“新生机”,让特色产品得以传承发展,既带动了周边人就业致富,又做精做强了芦苇加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