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乡村作家”吕桂景:以笔为马,在故乡和他乡间自由驰骋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对家乡驻马店的思念和对‘他乡’寿光的归属,是我文学创作的思想源泉。在寿光生活了24年,我的一切已深深融入其中。而当回忆往事时,那份浓浓的乡情也割舍不断。十几年间,我创作了与他乡、故乡相关的作品100多篇,共30余万字。”吕桂景今年54岁,是河南驻马店人,也是位寿光媳妇。

2000年,吕桂景跟随丈夫回到寿光,在其表哥的帮助下,他们选择到离家不远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牛头镇村自主创业,经营建材生意。从此,她与牛头镇村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吕桂景的文学创作,也多是在这里进行的。

异乡追思,书写乡事记忆

“我丈夫曾在河南当兵,我们在那里相识、相知、相恋,婚后3年,我们一直生活在那里。”吕桂景说,丈夫退伍后,她跟丈夫回到寿光。在陌生的环境下,思乡之情在所难免,闲暇时,她就会提笔记录心中的思绪。

“丈夫的家在田柳镇,他的姥姥家在双王城牛头镇村,丈夫从小在这里长大,对一切都很熟悉。”吕桂景说,2000年冬天回到寿光后,两口子就到牛头镇村考察,了解到村庄大、人口多、消费能力强,比较适合经商,并且村里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都有,孩子上学比较方便。于是,2001年2月,他们决定在牛头镇村定居并发展事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也不例外。大多数人的梦想发轫于学生时代,而我的梦想却肇始于中年。”说起自己的写作之路时,吕桂景表示,这还要从她的孩子说起。2012年秋,女儿顺利升入市区的一所高中。寒假前夕,班主任通知家长去学校聆听“感动教育读懂孩子”的课程,课程结束后,老师建议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写写听课后的感受。

2013年2月3日,吕桂景写的课后感想一文被选登在女儿的校报上。这是她人生第一次投稿上报,心情无比激动。之后,她的另一篇散文《人生路,且行且珍惜》再次刊登在校报上。2015年,吕桂景的女儿高考前,她还被选为高三年级的毕业典礼家长代表发言。也正是从那时起,吕桂景发现自己已悄悄爱上了文学写作。从此,每当空闲的时候,她便静下心来阅读各类报刊及名人经典。“如果连续几日忙于工作或家务而顾不上读书看报,我的心里便有种虚度光阴的感觉。”她说。

“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练习写文章。起初,我心里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写写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吕桂景说,她的第一篇文章《老磨坊》就是写的母亲,之后又写了关于父亲的《我家的秘方》《打箔》《剒麦刀》等散文作品,以及《三婶娘》《亲亲的嫂子》《二嫂荣儿》《贾爷》等人物传记,“这些作品既是我感恩亲人的内心表达,也是对故乡的一种寄情怀念。”

他乡留迹,记录乡情无限

“从事建材行业20多年,我们见证着牛头镇村的发展变化,每每走在街头,我都会从内心里感到欣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村里多数新建房屋的建筑材料是由我们提供的,所以内心充满了自豪感。这些年,我慢慢融入寿光的乡土人情,与这里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吕桂景说,她写了很多关于牛头镇村的文稿,如《牛头镇村的那片芦苇坡》《牛头镇的女人》《村北有个美丽的湖》等。多年来,她的许多作品在《大地文学》《文学百花苑》《青年文学家》《西部散文选刊》《齐鲁文学》等报刊及网络平台刊发,并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

“我至今习惯手写稿子,在店里没有客户的时候,我就会拿起手里的账本,写篇文章。”吕桂景说,已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在构思初稿、手写草稿、录入电脑、修改稿子中度过。有时半夜一觉醒来,她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仍是稿子中的某个细节或词语。于是,她便字斟句酌地更换着句子或词语,并反复思忖如何让文章变得更完美。

十余年来,吕桂景常常“以笔为马”,在故乡和他乡之间的天空里自由驰骋,把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他乡的热爱转化成充满感情的文字,镌刻在墨香四溢的书籍里。2023年,她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他乡·故乡》。2024年,该作品荣获寿光市第七届“圣都文化奖”图书出版类一等奖。

“人生的路没有白走,每一步都算数,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就没有希望。”每当有所懈怠的时候,吕桂景就用这些励志话语激励自己,重整心情,继续前行。